田野
摘要:中国的君主专制长达两千余年,历代统治者在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也深知对于人民思想控制的重要性。而进行思想控制的源头便是从人们所接触的文化开始着手。于是有了焚书坑儒这样暴力的毁灭文化的措施,也有科举制这样柔性的逼迫人们去接受统治者意图让他们接受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举措对于巩固统治者的权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将从古代文化控制的一些实例对古代专制政权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控制;专制政权
中图分类号:J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09-02
自公元前221年始,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统治,对于下层阶级的文化控制是朝代更迭中维护统治长治久安的必要手段。在这历史悠久的封建社会统治中,统治者为了有效管理国家,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以保证其权利的有效运行,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
纵观古代历史,文化控制与各个朝代的皇权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至清朝的文字狱,中国的下层阶级一直受着来自皇权的文化控制,也在不停的与文化控制相抗衡。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对下层阶级的文化控制成为统治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建立起来。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时遭到了淳于越的反对,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日:“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而奉命替秦始皇寻仙药无果的方士候生、卢生为弥补自己的无能开始诋毁秦始皇,“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这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起因。于是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焚烧除农家、医家、墨家等实用之书和皇宫保留史书之外的“王道之书”、“春秋古籍”,禁止以私学非议朝政。次年又将460余名方士儒生全部活埋。不难看出,秦始皇其实是采纳了李斯的法家思想,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进行控制。这虽然使先秦的典籍受到了极大的损毁,但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的统一和专断,巩固了秦始皇的统治。
汉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的汉朝已经不适合再采用黄老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而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思想进行维护。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自身的专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汉武帝要统一思想为何要选儒学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儒家学说最有利于确立皇权的绝对权威。《论语·学而》篇载: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强调孝,从孝再讲忠,最终目的是教人不犯上,以此维护王权秩序。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下层阶级拥有专断的权利,达到了思想控制的目的,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与深入。之后的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统治思想。
两汉之后,佛教传入中国。佛家思想很快在中原大地传播开来,其传播力度之大,甚至几度威胁到皇权。所以历史上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荣曾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佛教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统治阶级的信奉和提倡。起初统治者欲借佛教麻痹人民,巩固其统治。然而佛教迅速发展,寺院林立,人们“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僧侣甚至直接参与朝政,给国家经济造成伤害,严重威胁到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灭佛运动的发生是必然的,在古代专制政体下,统治者是不允许让危及其统治的佛家思想存在的。历经四次反反复复的灭佛运动之后,宋朝制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诏令以及程朱理学的融合奠定了儒学不可动摇的社会地位,让佛教彻底失去了动摇皇权统治的基础。其后佛教虽再度兴起,也都处于统治者的掌控之下,用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历经1300余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也是一条通向思想统一的最佳道路。科举制规定应试者必须就四书五经选题,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不允许自由发挥。这就完全束缚了考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若要求得功名,不得不熟背四书五经并以之乎者也的口吻写出文章。这样,就用一种思想去取代了所有人的思考。科举制度是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把做官的机会向全社会敞开,经过层层选拔的人才可以进入中央辅佐皇帝,激起了底层民众极大的读书热情。元人高明《琵琶记》所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表现。
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都经过“四书五经”的洗礼,当他们步入仕途,管理下层民众时,儒家思想也就潜移默化的灌输到平民百姓之中,使儒家思想最大程度上变为了全民思想,更好的体现皇权意志,确保了君主专制稳定、有效的运行。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在清朝统治的260年间,发生的文字狱案件有170起左右。比历史上其他朝代文字狱总数还要多。究其原因,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大兴文字狱。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统治,在以视汉族作为优秀正统民族的知识分子心中是有极大的抵触心理的。黄宗羲,顾炎武等著名学者抗清的言行也对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起初,清朝的统治者还以温文尔雅之态对待,其后便失去耐心,对知识分子举起屠刀。最有名的是庄廷罐的《明史》案。《明史》案起于顺治十八年(时康熙帝已即位),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购买了故明相国朱国桢未完成的《明史》,召集各方人才,补写崇祯及南明史事。书中叙及南明史事时奉弘光、隆武、永历为正朔,不写清朝年号,还提到清朝入关前的一些不光彩的秘闻,结果被人告发而酿成大狱。此案除首犯庄廷罐和朱佑明二家外,株连极广,“名士伏法者二百二十一人,庄、朱皆富人,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辑之役,甚矣,盛名之为累也。”
众多起案件体现了文字狱的残酷性,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怀柔与迫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统治,这一举措虽然抑制了思想的发展,使众多文化典籍遭到破坏,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文化思想控制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历朝历代的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文化思想的传播与控制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其方式或直接,或间接,或柔性,或暴力。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事情总是在不断的分离与合并之中进行的,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国家正是在文明的怀抱中诞生和消亡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措说明以武力镇压不能解决最终问题,将国家利益超越文明利益,這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相比之下,科举制度的举措要间接、柔性很多,这也是其之所以能存在1000多年的重要原因。而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越是后来,越是到事物发展的最后阶段,它最初的本真面目就可能更为清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后,广大人民的思想逐渐觉醒,意识到了科举制的种种弊端,开始呼吁科举制的改革。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专制的统治一直束缚着文化的传播,但这也未能阻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即便秦始皇号令焚书,也有知识分子将禁书藏在墙内流传后世;在清朝大兴文字狱之时,也有文人志士作出“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的诗句。
尽管人们对于文化控制一直抱着抵触的态度,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数次思想解放的运动。但是不可否认专制体制对于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的形成又对专制体制产生影响。即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已经消失了一百多年,但是儒学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当代人的价值判断。这也足以说明历代统治者在对人们进行文化控制以巩固专制政权的举措是十分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