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烽
摘要: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流经中国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沿海地区注入东海。对于朝鲜族来说,图们江有着特殊的意义。圖们江充满着满洲延边地区,日帝强占期以及抗美援朝等民族的喜怒哀乐。对于延边朝鲜族诗人来说,图们江有着更大的意义。那是因为,他们的祖父和先祖父流着汨,带着委屈和不舍,唱着歌跨过图们江在中国生活了下去。对于祖父及曾祖父来说,图们江以“故乡”的意义留存了下来,中国成为了诗人的祖国。母国是朝鲜,祖国是中国的矛盾的双重性,使人们对图们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考察,也写出了更多的诗。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们江被不断地被认知和意象化。图们江从一个自然对象,被扩大为象征着朝鲜族历史现状的视觉空间。对于朝鲜族来说,图们江不仅是一段永存的历史现实,也是一种精神摇篮。李顺玉诗人的作品《血色图们江-我是谁》中是怎样把图们江意象化的,是本文主要的考察内容。
关键词:图们江;朝鲜族;意象;流散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12-01
一、前言
本论文将延边作家李顺玉在“第19届郑芝溶文学奖”上获奖的作品集作为研究对象,对论文集《血色图们江一我是谁》中的“图们江”形象进行了研究。
该诗集的作者李顺玉看着图们江,抒写了自己的感情,并描述了历史事实和流散的痛苦。本文结合作者的间接生涯和作者祖父母所处的时代背景,旨在分析作者具体是通过哪一种事物、自然或感情,描述图们江形象。在观察相关历史资料后,对(恤色图们江一我是谁》中的诗,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这种“图们江”文学形象具有的具体意义。
二、与民族受难史共存的图们江
李顺玉诗人讲述了在过去,图们江和鸭绿江之间的两国人跨江时的许多故事。渡江的过程是艰难的,只有不惜牺牲生命,才可以渡过图们江。由此可以推测,渡过图们江后,满洲的生活也是一段“苦难的年月”。看到“毫无痕影过河”的句子,也能推断出当时的人们在失去祖国,失去故乡、没有心灵安息处的状态。为了渡江,只能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而跨江的道路是血泪的道路,并不是容易的选择。我们的祖先离开祖国,跨越了图们江,生活在异国他乡痛苦,贫穷,束缚是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图们江是被泪水浸透的河,被称为“血泪河”的图们江是与我们民族受难史共存的江。
三、失乡意识和绝望的图们江
在李顺玉的个人事迹和民族的时代背景中可以找到他作品的遗失感。李顺玉的祖先离开居住的地方,移居到满洲的事实是李顺玉作家家族的正统性遭到破坏的意识,并根据他的意愿,拥有了丧失体验的证据。他的祖先生活在日本帝国主义毒杀政策非常猛威时期,因此,可以切身体验国家民族丧失的感觉。
失去故乡的失乡意识,使“我”失去了祖国和家园,因此,这种心理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渗透在历史的象征物图们江前。对失乡的痛苦和生活在当时社会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表现出了绝望的态度。尽管生活在当今时代,但仍有同质感,并对跨江的痛苦和情感原封不动的展现在了江边,延边朝鲜族女性的意志和民族认同感也被形象化的表现出来。为了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实现自己的出路,在这一过程中用“图们江'媒介物表达了对乡土自然的渴望。
四、流散的象征-眭形象
流散的概念现今“不仅是犹太人的经验,还包括其他民族的国际移民、流亡、难民、移民者、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整体性等方面的概念。”目前,很多情况是指分散在原本的国家和民族以外生活的“离散人”。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它拥有唯一一个自身存在的变化点。中国朝鲜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地理位置上看,李顺玉是第二代中国朝鲜族,他的父母时代是中国朝鲜族第一次移动(离散)的第一代。作为中国朝鲜族,他想了解自己的认同感,从人性的角度写了这本诗集,因此,诗集中的“图们江”的形象和“流散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朝鲜人移居到北同岛,其理由与经济、政治、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为了寻找耕田的土地,以及在国内的抗日运动相关的限制,只能离开祖国。因此,他们成为了作为“离散人”而彷徨的迪流散生活。从流散定义中可以看出,流散的概念本身已经被认为是故乡。
五、结语
本论文对朝鲜族诗人李顺玉的作品诗集(恤色图们江一我是谁》中的图们江形象进行了研究。广义的方面是寻找朝鲜族的根,狭义的是寻找诗人自己民族认同感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是克服分裂痛苦流散心情的过程。同时通过图们江流散的体验了解了诗歌是怎样描绘图们江形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李顺玉度过了既不普遍也不特殊的流散生活,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有了特殊的视觉,并通过“图们江”这种媒介物来表现出诗情。这样的情况下,这次的研究可以说是对朝鲜族生活倾注“恨”的深刻时间。
这次考察可以说是考察朝鲜族文学民族认同感的时间。李顺玉诗人的灵魂生活在一起,浓郁的民族情绪和悲切的失乡意识,恳切的民族爱和民族自豪感让人感动不已。这是抱着亡国的恨生活的流散民族对民族认同感确认的一种反映。在此后的研究中,也希望能对寻找这样民族认同感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