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教育除了在理论中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个体生活,在生命实践的角度将生命教育生活化。生命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并以生活为目的,这也是对当下生命教育反思的关键。生命教育的意义是有助于提高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能力。以食育为例,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引起疾病、饮食安全问题,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培养就是对个体生命最切实又最具体的关怀,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通过均衡的营养,科学的饮食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通过对食物的感恩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和敬畏,这也就是食育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活;食育
一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起因于现代生命危机,最初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青少年吸毒、自杀等反生命现象而提出,其目的是为倡导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1968年美国学者唐··杰纳··华莱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并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
20世紀90年代,国内教育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成果。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正式提及应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生命教育仅指一种教育内容,强调要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本身,也注重对个人生存能力的培养、生活能力的重视,并强调生命的价值诉求和社会意义。一般而言,谈及生命教育,就是从广义理解的生命教育,如郑晓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地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地意义,进而培育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以让人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事业成功,生活幸福。”①
在当下中国,大学生自杀、打架斗殴、好吃懒做、熬夜等现象也并不罕见,现象背后反映的正是个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从生命本身来看,个体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如何生活的问题,但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在诸多选择和诱惑面前,似乎不少人都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因此,生命教育中最基本的生活教育反而越来越被人忽视和不屑。生命教育的第二层含义应该是价值性的生命教育,即思考为什么而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命感到迷茫,对生活没有信心,一不小心便做出一些漠视生命的举动,其根源便是因为把生活和生命的重心放在了个体生命之外,但真正的生命教育是内求于心,是向内发问的教育,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确认和追求。最后,生命教育不仅仅应该是教导人如何活、为何活,也要帮助其他人更好地活着,《大学》中谈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即谈到这点,在新民,不仅是个人德性的挖掘,更在于使民新,使身边的人都向善。所以,生命教育应该推己及人,由此及彼,达到全人合一的境界。
二生命教育的反思
在当下生命教育的实践中,生命教育除了在理论中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生命实践的角度将生命教育生活化,重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爱护。我国大陆中小学和大学在21世纪后也纷纷开展了生命教育的研究、教学与体验,应该说,生命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形成操作指南,立足于个体生活,从细节中寻找生命的足迹,让学生在生活的细节中感受生命的成长。
任何人,不管以什么方式生存于这个世上,都要面对复杂的生活问题,过好每一天,实际上是每个生命最重要的课题。生命教育的内核就是一个有生命的生活与有生活的生命,即意味着生命教育是活的,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概括为三个部分:生活之教育: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为着应济生活而办之教育。生命哲学的的任务不是为了提供一堆生命的真理却不为了落实这些真理。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是一种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个体生命的根基,是生命教育的根源所在。而离开了衣、食、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命教育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
生命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并以生活为目的,这也是对当下生命教育反思的关键。只有立足于生活的生命教育,才能使人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而享受生活。生活世界是生命成长的地方,根据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生活世界强调“我生”、“我在”,生活世界是教育栖息的土壤,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教育不是要交给学生意义的内容,而是陶冶学生的情感、锻造学生执着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不断去追求意义、获得意义,在生活中自成自为,从而超越现实状况,走向真善美的生活。
三生活中的生命教育——以食育为例
民以食为天,教以育为先。在忙碌的生活中,由于社会经济情势的变化,人们常常忘记饮食的重要,营养偏颇,不规律的三餐以及肥胖和生活习惯病的增加,过度的瘦身倾向,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日益严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以往我们大都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等,但忽视了至关重要的“食育”。饮食习惯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也可谓生命教育最重要和直接的基石。因此,关注形而下的生命教育,回到生活和细节中的生命教育,就应该从每个人每天都必须要面对的饮食问题谈起。
“食育”一词最初是由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1897年出版的《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体育智育才育即为食育”。日本《食育基本法》于2005年6月制定,并于当年7月实施。《食育基本法》将食育作为一项国民运动,以家庭,学校,保育所,地域等为单位,在日本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通过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来达到“通过食育,培养国民终生之健全身心及丰富的人生”这一目的。
具体而言,食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是推进家庭的食育,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孕产妇以及婴幼儿营养方面的科学指导,确保全体国民的身心健康。其次是推进学校的食育,健全学校的科学饮食指导体制。最后是推进地区的食育,打造健康,预防及改善生活习惯病的活动,推进继承饮食文化等。
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食育早已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些年来我国关于食育工作的开展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虽暂未出台有关食育专门的法律,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中也有部分涉及食品安全领域。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食品安全法》,在该法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在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针对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对食品行业及国家人民政府所需宣教的内容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06—2010)、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特制定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都拟定了食品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对象及宣传教育内容,组织实施和保障等工作部署。以上规定是为了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从而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目前我国少年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双重挑战,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现象外,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重要原因。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截止到2015年,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支持下,全国已经建成5223个希望厨房,受益学生达到了251万人,通过我国疾控中心对项目的评估,学校的供餐能力和学生的营养摄入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肠胃疾病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评估也指出,教师、厨房工作人员对科学的营养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都比较缺乏,学生的营养改善需要更高的介入和支持。
现当今,我国发展的众多方面都需要食育的回归,首先,提高国民的体质需要食育,我国7岁男女儿童的平均身高分别比日本同龄儿童矮0.6 cm和0.5 cm,15~18岁男女青少年分别平均比日本同龄者矮1.4 cm和0.6 cm,这对今后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极其不利的;其次,慢性病的高发已是全球需要攻克的难题,2012年中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慢性病的流行给我国人群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目前针对一般人群,我国主要是从控制慢性病主要共同行为危险因素,即吸烟、饮食和身体活动3个方面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需要对公民普及有关食的知识,通过食育让国民掌握如何吃出健康;最后,我国饮食文化的衰落对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导向也是背道而驰的。综上所述,应将食育作为我国提高国民体质、国民素质以及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长久之计。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及立法机构应当从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及长远效益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虑食育的长远意义,通过立法作为保障,规定基本理念,完善食育内容;建立推行机构,明确基本计划;加强政府指导,呼吁全民参与,使得中国的食育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食育的成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见证,因此,我国的政策制定者除了追求快速有效的成效之外,应当内外兼顾,不仅重视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等外源性的有效措施改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应从深层次的、内源性的角度在本质上引导加强国民对食的理解,形成内外联手、社会共治的全面措施。日本从2006年开始,有关团体,如家长会(PTA)、少儿会、青少年团体、体育团体、文化团体、读书和食育推进团体以及经济界等设立了早睡、早起、早饭的全国协议会,与文科省合作,持久地开展早睡、早起、早饭国民运动,以有利于青少年在家庭确立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规律。文科省还编写了《家庭教育手册》以及多种少儿科普读物,提出食文化紊乱会打破身心平衡、一天从早饭开始、一起吃饭很重要等,作为教育委员会、家长会和有关团体组织学生家长学习的教材,以提高他们的食育水平。
在日本,食育早已经被纳入到国家政策中,2004年日本确立了营养教师制度,2005年出台《食育基本法》,对于学校应该提供什么样的食物以及数量,要怎样开展营养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现在也越来越重视食育,在《中国学龄儿童的膳食指南》中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的营养健康教育内容,首先要认识食物以及认识它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当中的作用,让孩子学会合理地选择烹饪和合理地搭配食物,教给他们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以及传承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和礼仪等。针对我国的现状,建议学校应当开设食育课程,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可以通过学生把知识传递给家长,当然,媒体的大力宣传也有助于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的传播。
相信很多人都在日剧或者日本电影中听过几乎每个日本人在吃饭前都会说的那句:我开动啦!然后开始就餐,其实这不是一句简单的礼仪用语,而是包含了对食物、制作饭食的人以及食材的提供商的感激之情。食育不仅仅是单纯的餐桌礼仪和食品的营养搭配,而是身心灵全方位的培养,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意义,通过均衡的营养,科学的饮食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通过对食物的感恩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和敬畏,这也就是食育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所在。
所有生命教育的价值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类轻视生命、伤害生命的问题,也同时是为了拯救每一个个体生命,使每个人能够认真对待生活、好好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提高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能力。它既不是提出一个高于生活的终极理想,也不是仅仅为了自然生命的持续,而是从生活出发并以生活为目的的教育。这也是对当下生命教育反思的关键所在。当生命教育试图反拨现代生命病理时,生命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方案,也是一种实践策略。作为一种思想方案,生命教育对现代生命观的超越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形而上学的,一是实践哲学。形而上学是通过对精神即生命的精神化和精神的生命化的强调来协调精神与身体的冲突。实践哲学的解决之道是让生命回归生活,让生命教育回归生活。
作者简介:陶婷,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社科部。
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生活中的生命教育——基于个体和经验的生命教育》(项目编号:Y2016365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