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毅华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I)是临床儿科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具体是因为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而导致的新生儿喂养出现障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易诱发其他并发症,降低新生儿存活率。同时,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营养摄入低,进而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多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因此,对喂养不受耐的新生儿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主要采取原发病、早期微量喂养等治疗方法,但临床效果不显著且患儿易发生不良反应。则本研究主要分析探讨了益生菌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具体情况如下。
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喂养不受耐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新生儿喂养不受耐的相关诊断标准,精神正常,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消化道畸形的患儿。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患儿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早产儿27例,足月儿23例。观察组患儿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早产儿30例,足月儿2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治疗:应对喂养不受耐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喂养、静脉注射营养、原发病等具体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益生菌治疗,益生菌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0.21 g/片),3次/d,0.5 g/次,应进行温水口服,1个疗程为7~10 d,治疗8个疗程。应注意在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期间,不应服用助消化药物、抗生素、其它益生菌等药物。以免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如呕吐、腹胀等的消失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的疗效判断标准为:(1)显效:患儿在治疗后72小时内,不良症状如呕吐、腹胀等消失,胃肠功能恢复正常,饮食状况正常。(2)有效:患儿在治疗后72小时内,不良症状如呕吐、腹胀等明显改善,胃肠功能明显好转,饮食状况。(3)无效:患儿在治疗后72小时内,每天饮食状况、胃肠功能以及不良症状如呕吐、腹胀等无明显变化相较于治疗前甚至恶化(公式: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48/50)、80.0%(4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观察组的临床症状如呕吐、腹胀等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临床中也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称之为喂养困难[1-4],具体是指因为有多种疾病造成患儿产生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患儿喂养不耐受;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喂养时间延迟、厌食、胀气等多种临床症状。临床中主要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由于新生儿肠胃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患儿产生多种并发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临床儿科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该疾病。临床研究发现,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身体各项功能、机制发展不够成熟等多种原因,导致新生儿产生喂养不耐受,患儿易产生肝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胃肠黏膜萎缩等多种并发症,使患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不断显著增加,若病情严重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益生菌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5-7],可有效调节肠道屏障功能,改变肠道pH值,可有效帮助患儿顺利消化食物,有效保持患儿的胃肠功能正常运行。因益生菌可形成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其中含有的双歧杆菌,是为有益菌群的代表,可有效促进患儿肠道消化。通过对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益生菌治疗[8-11],可有效减少患儿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本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48/50)、80.0%(4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如呕吐、腹胀等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采取益生菌治疗,益生菌产生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减少病菌的产生,可有效维护患儿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减少其不良症状的发生,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相对于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患儿的临床恢复率显著提升。因此,通过本次研究得知,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益生菌治疗,更有利于患儿的临床治疗。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的比较
为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提供益生菌口服治疗,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有效减少营养不良等多种并发症症状,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正常运行,让临床疗效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