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分析

2018-09-27 12:30武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心肺心率护理人员

武艳

心肺复苏是急诊抢救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为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经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2]。本文主要研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急救中心抢救的心肺复苏患者76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3月,根据对患者实施护理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例患者。实验组患者中,年龄为25~74岁,平均年龄为(49.33±4.21)岁;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为26~75岁,平均年龄为(50.41±4.39)岁;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3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措施为:在对患者实施治疗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3]。

实验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干预,护理措施为:(1)心电监测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症状的产生;若患者出现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要立即通知医生,对患者采取合理的救治措施[4]。(2)脑部复苏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护理人员要使用冰敷或者低温毯对患者的颈部和额头进行湿敷,并将室内的温度控制在18℃~20℃,降低患者的脑部氧代谢,减少脑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5]。(3)气道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工作,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并使用牙垫寸带固定法对插管进行固定,防止患者将插管咬偏;护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巡视,使用呼吸机湿化器对患者的气管进行湿化,保证气管插管的湿润性;在护理时,使用低压气囊时,应合理的实施放气频率,避免患者产生误吸,使胃容物反流;在对患者进行吸痰前,呼吸机应给与患者两分钟纯氧吸入,然后给予患者吸痰,在吸痰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和意识变化,防止脑部损伤的恶化[6]。(4)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病房,保持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处于较为适宜的范围内,并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扫和消毒,减少病房内细菌的产生,使患者可以拥有较为舒适的环境进行康复[7]。(5)心理指导:当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解,然后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使其心理得以转变,提升其康复的自信心[8]。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抑郁评分进行观察对比。

采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进行评分,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好。

1.4 数据处理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抑郁评分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对比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37%,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2.3 两组护理前后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护理前,对两组患者的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抑郁评分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我国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导致我国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9]。心跳呼吸骤停是指血流不能自然的流入和流出心脏,且心脏和肺部出现停止活动的迹象,心脏不波动、患者停止呼吸。心跳呼吸骤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休克、多种创伤、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因素造成,会对患者的多处组织、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0-11]。

现临床上主要采用心肺复苏的方式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抢救,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以提高抢救效果[12-13]。本次研究,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实施护理,可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指标处于正常范围,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效率,促进病情的好转;给予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病房,并对患者的气管插管进行护理,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使患者能够安全的进行康复;给予患者合理的心理指导,能够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14]。

经过本文研究得出,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7.37%,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抑郁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表1 两组护理干预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抑郁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抑郁评分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实验组(n=38) 护理前 6.13±2.40 41.09±1.22 2.74±0.48护理后 9.01±3.22* 101.17±9.84* 0.70±0.31*对照组(n=38) 护理前 6.14±2.41 41.25±1.27 2.72±0.45护理后 7.28±2.67 86.63±8.27 1.72±0.40

猜你喜欢
心肺心率护理人员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心率多少才健康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