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军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科疾病中较为常见,一般临床表现为痛经、不孕及月经失调等,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该病难以根治,无论是西药激素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在临床中均有不足之处[1]。相关研究[2]显示,针灸和中药在痛经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本次研究对针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效果作进一步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11月~2017年11月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4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相关诊疗标准[3],且均经我院临床诊断、腹腔镜或病理诊断。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有37例,年龄在20~53岁之间,病程在2~11年之间; 9例轻度痛经,22例中度痛经,6例重度痛经。观察组有37例,年龄在21~53岁之间,病程在2~10年之间;10例轻度痛经,23例中度痛经,4例重度痛经。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痛经程度等方面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单纯给予对照组少腹逐瘀汤治疗:少腹逐瘀汤由当归、蒲黄各9g,赤芍、五灵脂各6g,川芎、肉桂、没药、干姜、延胡索各3g,小茴香1.5g水煎成汤,若患者行经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则加适量吴茱萸、芦根;若患者伴有剧烈头痛,则加入葛根及钩藤;若患者有腹泻症状,则加入白芍与白术。于经前1周口服至月经来潮,1剂/天,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用至痛止或连用7天。1个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针灸配合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取其双侧三阴交、足三里及子宫,取神阙穴、气海及关元穴,实证则加太冲穴,虚证加太溪穴,患者行经期则加双侧合谷穴与阴陵泉,對除神阙穴外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以2号毫针快速进针,保持30min的留针时间,实证用泻法,虚证则用补法。每天针灸1次,每周治疗5天后停2天;对神阙穴进行艾条灸,10min/次,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痛经程度的变化情况,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患者腹痛及其他临床症状(包括瘀血症候)与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不孕症患者3年内妊娠;有效:患者腹痛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盆腔包块经月经周期的同时期检查或B超检查治疗前后同时期对比无增大或缩小程度>1/3,停药3个月内症状未发生恶化;无效:患者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甚至恶化,局部病变呈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版)》对患者的痛经程度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痛经越严重。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指标包括盗汗、阴道出血、皮肤瘙痒等,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 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 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记录的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的高,且P<0.05,两组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痛经评分的变化情况 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的痛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痛经评分显著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1例盗汗、2例阴道出血、2例皮肤瘙痒总不良反应率为13.5%;对照组2例盗汗、3例阴道出血、1例皮肤瘙痒,总不良反应率为,16.2%;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加压素、前列腺素、雌二醇、催产素、一氧化碳、氧自由基以及患者自身心理素质等有密切的关联性。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解释其发病病机,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同,但是不管什么因素诱发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患者体内都有正常子宫内膜一样随着月经周期的发生而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时间可能会导致纤维组织增生、黏连,形成肿块,进而出现临床症状。西医对此病的治疗以止痛为主,治疗方便,见效快。但是医药治疗仅仅能缓解患者症状,很难达到治病、去病的效果。中医疗法能够起到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作用,而且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的毒副作用比较小,治疗安全性高。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暂无明确表述,但认为痛经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胞宫失养所致。因此治疗痛经应以调理气血、疏肝补肾、扶脾为原则[4]。中药少腹逐瘀汤药是一种比较好的活血化瘀药方,能够很好的环节患者血瘀症状。盆腔通常为寒湿之地,比较容易发生血瘀,所以治疗时要以散寒、温经、止痛为主[5]。少腹逐瘀汤药方中当归、赤芍及川芎活血化瘀、养血调经效果显著,五灵脂、延胡索、蒲黄及没药通利血脉、祛瘀止痛,干姜、小茴香、肉桂温经散寒,全方组合可起到活血化瘀、驱寒温经、消肿止痛的功效[6]。中医针灸对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可以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很多专家经过研究,认为针灸能够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系统,针灸对于痛经患者来说在清除自由基损伤、调节内分泌功能和改善微量元素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7]。在子宫异位症痛经的治疗中采用针灸,能很起到较好的缓解症状、治疗疾病作用。足三里为阳明胃经合穴,针刺该穴可起到疏调脾胃的效果;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对该穴进行针刺可有效改善气血瘀堵症状;针刺子宫穴可起到调经理气的作用,再配合关元穴及气海穴,不同证体采用不同的灸法,从而起到温经散寒、畅通经络、活血理气的良好效果[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少腹逐瘀汤与针灸配合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的对照组高(P<0.05),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观察组的痛经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较同时期的对照组低(P<0.05),表明针药联合治疗成效显著。
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效果显著,通过温经脉、调虚实、驱寒邪、除瘀血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杨东霞,侯琳,周忠光等.针药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2):5-7.
巩海亮,贾小红,宋兰英,等.针刺加中药少腹逐瘀汤口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4):114-117.
魏伟,陈玲,李万红.理冲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09):151-152.
范春晓.四物汤加减治疗痛经及月经不调的临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08):1095-1096.
冯辉,藏莉,张德重.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02):114-117.
朱洪恩.少腹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39例[J].河南中医,2016,36(02):36-37.
洪佩佩,张玲璐.少腹逐瘀汤加减辅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07):488-492.
肖映,郭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服用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疗效对比分析[J].贵州医药,2012,32(3):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