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不少学者从整理、发扬传统的“筋出槽”、“骨错缝”入手,以“中西结合互参”为主要手段,与国际上“整脊疗法”的研究和实践接轨,形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手法流派。这些学者的研究虽然在提法和视角方面不尽相同,但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基本一致,其中应该特别提到的有以下几种。
冯天有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提出了“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的新观点;总结了“凭借临床知识和一双手在体表触摸到相应病变软组织或骨突的解剖位置及形态变化”的诊断新法;发明了“通过轻巧的手法,使病变组织恢复正常(或原来)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的脊柱旋转复位法。同时,也特别强调了“在上述组织中某一部分的解剖学位置异常的同时,常常涉及或波及到邻近组织与器官的一系列继发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功能障碍”的思想。
随后中医骨科的振兴,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兴起,1978年冯天有《中西医结合软组织损伤》以及相关的中医专著出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扬了中医传统整脊技术。同时,中国学者开始运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研究传统的整脊疗法,尝试用现代科学理论阐明其机制。例如,尚天裕、顾云伍对攀索垫砖法、腰背垫枕法的生物力学研究,使传统的整脊疗法得到了发扬光大。还有不少学者依据“肾主骨”、“肾主腰脚”、“腰为肾之府”的理论,在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症、退行性病变、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成果。
王中衡氏等编著的《通督按摩法》认为:“通督按摩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以脏腑和经络与脊柱具体部位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经络及脏腑辩证指导临床,应用推拿这一主要手段对脊椎错动的关节加以整复,使督脉气机条达,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这是一套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推拿方法。它认为:任何病邪的产生,都是由于直接或间接地致脊柱某一或某些部分(即节段)偏离正常位置,从而使督脉气血不能畅通。治疗以整复脊柱错动为主要手段,达到通其经络、调其气血、振奋阳气、协调脏腑的目的。
郭宪和氏等人的《宫廷秘法——伤筋、错缝的手法治疗》介绍了清宫中治疗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认为该病是由于关节软组织的轻度错动所致,虽然关节错缝因伤筋所致,但并非所有的伤筋都合并关节错缝,应该严格区分。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强调技巧、功力,要求一准、二巧、三果断。
田纪钧氏在其《錯骨缝的诊断与治疗》、《针刀医学临床治疗》等著作的基础上,提出“松解复正疗法”,强调松解软组织痉挛和复正软组织解剖位置紊乱及关节微小移位。此法是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征象的一种综合疗法。他认为:造成软组织痉挛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抗痛性肌痉挛和无菌性炎症性肌痉挛;松解软组织痉挛的方法主要是手法、毫针及刃针、药物及理疗等;造成软组织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的病理改变是动态平衡失调、胶原纤维微破坏以及关节失稳;矫正软组织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的方法主要是理筋手法、整复脊椎错骨缝及骨盆矫正手法;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象的辅助治疗方法主要是点穴、循经按摩及手掌按摩等。同时,特别强调“韧带胶原纤维的微破坏虽然在临床上只显示轻微的疼痛但此时关节的微小移位已经发生了。”以及“对接受按压刺激的部位直接产生兴奋或抑制效果的原理,即局部压反射原理(Arndt Rudolf_Schul Zhugo定律)。”
自1997年开始,百川黄开斌院长和田纪钧先生等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脊柱的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力学及气血活力的角度出发,深入地研究脊柱系统的内外平衡问题,并总结成《脊柱调衡疗法》一书。
脊柱调衡疗法即是通过特殊的整脊手法、针刺、针刀松解术等来调节、纠正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和骨盆)的错位(移位)以及脊柱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恢复其平衡关系。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外治疗法,相对正在兴起的整脊疗法(或按脊疗法、龙骨疗法等)更趋于完善。通过近5年的推广应用和临床实践,现已证实它具有见效快、疗效好、治愈率高、无痛苦、无副作用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人们以前对脊柱(包括骨盆)错位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足,因此在诊断上存在着盲目性,在治疗上缺乏针对性,遇到这类病人就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脊柱调衡疗法帮助人们打破了这一局限。基于对脊柱解剖学、生物力学及软组织损伤引起内外动态平衡失调理论等的深刻认识,本疗法倡导对脊柱各关节的移位和周围软组织损伤采取各种矫正手法、针刺调节、针刀松解、药物治疗等,以使错位的脊柱、骨盆归位,使损伤的软组织或受压迫刺激的神经、血管恢复自然的平衡关系;使人体各组织器官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达到“平衡脊柱,治病求本”的目的。因此,本疗法有时可使多年痼疾获得痊愈。
百川认为,人体好比一座楼房,其骨盆就好比是地基,脊柱就是梁柱,如果骨盆错位倾斜,作为梁柱的脊柱也就要随之发生弯曲;反之,如果脊柱错位歪斜(即梁柱的重心偏离),久之,骨盆移位倾斜也在所难免。由此可见,骨盆和脊柱是人体中轴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运动系统的内平衡;而脊柱和骨盆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则共同组成了其运动系统的外平衡。如果脊柱的内外平衡失调,势必影响其周围神经血管的功能。由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行使全由神经(经络)系统来指挥,因此,调节恢复脊柱内外平衡关系,疏通经络或神经系统等信息网络的通道,乃是“脊柱调衡疗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