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乐 韩若臻 杨完
【中图分类号】R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在宫颈癌治疗中放射治疗占有重要地位,有80%的宫颈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涉及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对提高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增加手术机会和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已有大量数据支持其效果明确[1]。但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对靶区及周围正常器官的剂量分布会有影响,图像引导放疗(IGRT)技术是解决摆位误差的新技术,通过机载的锥形束CT(CBCT)扫描,产生的容积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分析摆位误差,提升治疗摆位的重复率,改进放疗的精度。本研究应用锥形束CT分析宫颈癌调强放疗中体型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2017年3月至2017.9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宫劲癌患者40例,所有放疗患者分期为Ib-IIa,其中Ib期14例、Ⅱa期26例。中位年龄数53岁(35~77岁),所有患者KPS评分>80。所有患者全部采用调强放疗(IMRT)计划执行,首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进行体位验证。
1.2 定位和计划:所有患者在定位前30分钟排空膀胱后饮水500ml,采用仰卧位真空袋固定。在GE590RT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下进行计划CT扫描定位,扫描范围上至胸10椎体下缘,下至坐骨结节下缘4cm,层厚5mm。通过网络将定位CT图像传输并导入瓦里安Eclipse11.0治疗计划系统中,主管医师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物理师根据医师对靶区及危机器官的剂量限值要求进行IMRT计划设计。
1.3 CBCT图像采集和配准:首次治疗前在对患者摆位后对其盆腔部采用Trilogy加速器上的OBI系统进行CBCT扫描,计算机重建扫描图像,由患者主管医生和治疗师将扫描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配准完成后分别记录患者X轴、Y轴和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
1.4 BMI计算和分析: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以BMI来对肥胖或超重进行定义[2]。它的定义如下: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标准,亚洲人的BMI若高于23便属于过重。对患者进行身高体重统计,计算BMI值并分组:正常组BMI<23;肥胖组BMI>=23。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摆位误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依据BMI分组数据行绝对值转换后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三维方向摆位误差的比较见表1。表1显示正常组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为(2.39±0.58)mm、(2.70±0.56)mm、(2.17±0.57)mm;肥胖组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为(2.69±0.54)mm、(3.19±0.72)mm、(2.61±0.48)mm;两组患者Y轴(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大于X轴和Z轴,其中Y轴、Z轴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宫颈癌计划靶区一般都比较大,摆位造成的误差对肿瘤实际受到的照射量会有很大影响。有研究曾指出如果靶区的照射剂量偏出5%就有可能造成原发灶失控或者并发症增加[3]。相对于头颈部肿瘤,腹盆部肿瘤误差分析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呼吸运动、体位固定、皮肤牵拉、膀胱及直肠的充盈状态、轮廓的改变以及体表标志清晰度等不同因素对精确性、重复性带来的影响[4-5]。采用IGRT技术是为了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肿瘤形状和位置的改变,适时进行靶区和位置的修正,使放射治疗更加精确。IGRT技术目前主要依赖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超声和机载影像系统等设备采集二维正交图像或三维图像,利用这些图像与定位图像进行配准对比,指导当次及后续治疗,为减少摆位误差和评价摆位误差提供有效方法[6-8]。虽然EPID 能测定摆位误差,但不能在三维方向上得到误差结果,精确性、效率和误差修正都无法得到保证。它的缺点是:图像对比度低,解剖结构不能明确反应,器官、软组织图像显影不清晰,以致不能将误差精度数字化显示[9]。EPID生成的是二维投影,CBCT 是容积成像,得到的是三维信息,EPID 不能在放疗过程中在线的进行修正,只能在每次治疗前进行,而当放疗体位出现变化时CBCT 能在放疗过程中在线修正,扫描和图像匹配比EPID 快很多。IGRT技术是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线的位置校正以及计划修正有效的保证了治疗的精度[10-11]。许多临床研究已证实IGRT技术可以获得定位误差的可靠数据,从而提高放疗精度[12]。
综上所述,应用锥形束CT可以分析宫颈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且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肥胖体型患者的摆位误差较大,故在宫颈癌调强放疗靶区勾画时,对于肥胖体型患者应适当增大外扩边界,减少摆位误差对治疗的影响。
参考文献
Pecorelli S,Benedet JL,Creasman WT,et al.FIGO staging of gynecologic cancer[J].Int J Gynaecol Obstet,1999,65(3):243-249.
张照辉,贾廷珍,沈彤,等.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和治疗——附97例病例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忐,2006,26(I):29·30.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6.01 010.Zhang ZH,Jia TZ,Shen T,et a1.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 proctitis analysis of 97 cases[J].Chin J Radiol Med Prot,2006,26(1):29—30 D01: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6.01.010.
胡逸民. 肿瘤放射物理学[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2003: 613-615.
蒋琳,陈晓品,金丹,等. 应用OBI 系统分析胸部肿瘤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J]. 激光杂志,2009,3
0( 5) : 92-93,95.
倪晓雷,瞿宜艳,陈文娟,等. 利用锥形束CT 分析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及趋势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2015,23( 2) :269-272.
Herman MG.Clinical use of 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J].Seminars in Radiation Oncology,2005, 15(3):157-67.
戴建荣,胡逸民.图像引导放疗的实现方式[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2):132-135.
申红峰,王小深,欧光明,等.基于图像引导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摆位误差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0):22-23,24.
潘启勇,丁秋娥,姜仁伟,等. 盆腔肿瘤常规放疗摆位误差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5( 24) : 47-48.
于金明,袁双虎.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研究及其发展[J]. 中华肿瘤杂志,2006, 28( 2) : 81-83.
吴君心,谢志原,王永川,等. 应用锥形束CT 研究盆腔肿瘤放射治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J]. 肿瘤学杂志,2013,19( 4) : 245-248.
方燕青,倪敏,陈榕钦,等. 基于IGRT 技术的宫颈癌调强治疗摆位误差重复性研究[J]. 医疗装备, 2015, 28( 3) :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