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数学游戏 优化数学学习

2018-09-26 11:33阎晓林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数学游戏小学数学

阎晓林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穿插数学游戏能够有效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穿插数学游戏优化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穿插数学游戏,调动学习热情、突破学习难点、培养数学思维的具体策略,希望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游戏;穿插

小学数学是门抽象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具有一定的枯燥性,然而小学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活泼、好动、爱玩,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由此发掘能够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基于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且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主动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法近年来得到普遍推广,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和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既有助于降低数学知识的枯燥感和抽象感,同时也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可以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游戏,以此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穿插数学游戏,调动学习热情

托尔斯泰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对于成功的教学而言,切不可依靠强制,而是应当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这才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最有效的助推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和游戏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穿插数学游戏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减法”这一课时,穿插了这样一个游戏:教师拉开两张桌子,并在中间留了一段距离,之后安排四名学生坐到这两张桌子的四个座位上,待学生坐定之后,在桌子中间的地面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加号。

师:小明,你去数数看,如果将他们相加,应该是几个人?

小明:一共是四个人。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那么你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吧!

(学生开心地在黑板上写下了4。之后教师叫回了其中一个学生,并将地上的加号改为减号,游戏继续。)

师:小红,现在你回来,如果把算式中间的加号换成减号之后,还剩几个人?(因为小红回来了,之前的四个人变成了三个人,两个减一个,就变成了一个人。)

小红:现在只剩一个人了。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你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吧。

以上案例所针对的,实际上就是低年级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既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引发其好奇心理。而不会像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面演算,下面的学生有的发呆、有的打闹,完全听不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不会具备较高的教学实效。

二、穿插数学游戏,突破学习难点

数学学科具有典型的严谨特质,数学知识及数学语言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抽象性以及高度的概括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处于具象发展阶段,所以针对这些内容,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长此以往,难以有效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了尽可能减少这一心理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其认知规律,链接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以及交流,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为学生设计了《我当小评委》的游戏:

(一)看表演

首先由一名小演员表演节目,其他学生作为评委,为这名小演员打分。

(二)当评委

师:满分为10分,请你们给这位小演员的节目打一个印象分,每个小组成员把分数报给组长,但是每个小组最后只能报一个分数,大家看看究竟该怎样办,商量好之后报出你们小组的最后得分。

(三)小组汇报

在小组汇报环节,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每个小组成员各打了几分,最后小组分数以怎样的方式给出。每个小组具体的评分以及得分办法如下:

1. 打出8分的人比较多,因此就决定综合大多数人的意见给出8分;

2. 先去掉了小组中的最高分及最低分,之后取中间数;

3. 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加起来之后除以2;

4. 移多补少,就能够从中获得相差不大的分数;

5. 把所有人打的分数加起来之后,除以总人数,就能得到平均分。

(四)讨论比较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探讨,并提问:在上述所提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看起来更合理,使用更便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聚焦于求平均数这一合理方式。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向学生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然后由学生汇报小组成员的分数,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具体的计算方法,向学生充分展示算式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极为典型的教学难点,具有非常明显的枯燥性,然而教师却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一游戏活动成功地将抽象的知识进行了趣味性的展示,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数学游戏是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载体,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数学学习,这并不意味着游戏可以成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关键手段。所以,针对游戏的设计,切不可为了游戏而游戏,必须紧扣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数学学习。

三、穿插数学游戏,培养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往往与感性经验紧密相关,其思维特点虽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也已开始逐步过渡至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面对生动的趣味活动,而非抽象的印刷文字。由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引入相应的游戏,既充分符合当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同时又能让学生基于对这一过程的亲历,自主完成思考和判断。这也是立足于主观态度而形成的再创造过程,必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将提前准备的不同包装的玩具模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开,仔细观察里面的玩具模型并将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原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入长方体、圆柱体以及球体的概念,帮助学生明确它们的不同特点。

教师首先取出一个黑色的布袋,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师:我们现在玩的游戏就是摸袋子中的玩具,上来摸的同学需要对摸的玩具进行描述,而其他同学则要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玩具。

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位男生将手伸进黑色布袋之后,边摸边说:“好像有些滑,而且会滚来滚去。”

所有学生都猜测是球体。之后男生又继续说:“好像是个长长的物体。”

此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圆柱体。”

之后,一个女生开始摸,刚说道“有时候长,有时候短,不容易滚动……”,就有学生说出“长方体”。

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学生亲手触摸布袋中的玩具模型并结合相应的描述,再加上全班学生的猜测,实际上就能完成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程度的充分考查。正如那位女生所说,摸到的玩具有时候长、有时候短,虽然在摸长方体及圆柱体时都会产生这样的手感,但最后女生说它不容易滚动,这就说明并非圆柱体。依托学生的描述及台下学生的猜测,教师便可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充分了解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典型特征及区别。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穿插数学游戏,既符合小學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点,同时也顺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相关要求。通过游戏的穿插,还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立足于主观态度展开的积极探索,能够使学生更准确、更轻松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实现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同时也保障了高效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游戏小学数学
谈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巧用数学游戏,成就精彩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数学游戏中培养儿童的自控力探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