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芬,汪雪娟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 - 2015年)》,纲要特别指出,海外华侨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抓手,侨务公共外交有着巨大优势[1]。然而,值得我们担忧的是目前相当数量的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封丽金研究了泰国华人族群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后指出,海外华人不管其在国外生活了多长时间或者是第几代华裔,其华人意识或种族特征仍然是存在的,但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疑问[2]。可见,全球化背景下做好华裔新生代工作,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无疑是新时期统战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综观已有有关海外华侨文化认同的研究文献发现,尽管华裔新生代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已引起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3-9],但诸多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当前华裔新生代的中国文化认同状况泛泛表示担心的层面上。
本文以温州-意大利华裔新生代为例,对华裔新生代的中国文化认同状况展开调查。为使调查更加深入,本文选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就读的华裔新生代和在中国温州某外国语学校就读的华裔新生代两类群体进行比较,后者是指在国外出生、成长,到了学龄期被父母送到中国学校接受教育的华裔子女。期待研究结果为增强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华裔子女的“中国人”身份、国家意识、故土情结等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在佛罗伦萨中文学校和温州市某外国语学校就读的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华裔新生代为调查对象,从上面这两所学校中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0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为84.3%。样本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受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华裔青少年文化认同情况问卷调查(Survey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s),笔者对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潘世立校长进行了访谈,向他详细地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考试制度、所开设的课程等,并对该校意大利华裔青少年进行了个别访谈。同时也对温州市某外国语学校部分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在此基础上对《意大利华文学生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调查表》[10]进行修订而成。陈午晴教授(2002年)运用社会心理分析方法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要素构成、表现方式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乐意公开自己的华人身份,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风俗的偏好,积极参与华人的公共事务和以中国文化价值为导向的为人处事[11-13]。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组成又包括习俗文化、文字文化、宗教文化、节庆文化等,所以根据文化认同的表现和组成,本研究选取了五个维度作为本次调查内容,分别是身份认同、语言认同、宗教认同、风俗习惯认同、传统文化认同①此处传统文化特指《周易》《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用于评定华裔新生代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问卷共有41道题目,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1–5道题目是学生的基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6–41道题目是华裔新生代在身份、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五个方面对中国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1=非常符合”到“5=非常不符合”,得分越低,则表明受试者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对有关文化认同方面的36个项目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α系数为0.782,项目内在一致性信度较为理想。
由施测者按照统一指导语对调查对象进行每个班集体统一集中施测,每人完成该量表的测试大约需要30至40分钟。施测完毕,回收问卷。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均由两位工作人员重复录入,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并运用SPSSV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由表2可知,除宗教认同外,华裔新生代中国文化认同总分、身份认同、语言认同、风俗习惯认同和传统文化认同等维度上得分的平均值均小于对应维度的理论中值,这提示,总体上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水平普遍较高。
表2 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情况统计描述(N=194)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华裔新生代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华裔新生代在文化认同总分、身份认同、语言认同、宗教认同、风俗习惯认同、传统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p>0.05),详见表 3。
表3 华裔新生代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性别差异比较结果(M±SD)
从表4中可知,华裔新生代在宗教认同得分上年级差异显著,经多重比较表明,初中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其他因子方面年级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4 华裔新生代中国文化认同感的年级差异比较结果(M±SD)
在国内与国外学校就读的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结果表明在中国和意大利接受教育的华裔新生代在文化认同总分、身份认同、语言认同、风俗习惯认同、传统文化认同得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在中国就读的华裔新生代的除宗教认同之外的其它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在意大利就读的华裔新生代,这提示在中国就读的华裔新生代的中国文化认同感显著高于在意大利就读的华裔新生代。
表5 在国内与国外学校就读的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得分差异比较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当前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水平尚属理想。除宗教认同维度的得分高于理论中值外,在身份认同、语言认同、风俗习惯认同和传统文化认同维度上各自平均值都小于对应维度的理论中值,表明华裔新生代对“华裔”的身份、汉语、我国风俗习惯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有较高的认同水平,而对宗教文化的认同水平相对较低。性别差异方面经方差检验显示华裔新生代在文化认同、身份认同、语言认同、宗教认同、风俗习惯认同和传统文化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如王曼洁和严晓鹏(2011年)对温州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调查发现,在文化认同方面,华裔青少年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1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可能在于不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的意大利华裔子女还是在中国学校学习的华裔子女,男女同学都有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与接触中国文化,因此,文化认同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也有可能被试存在社会赞许效应,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问卷,在表面上普遍承认自己了解中国文化的倾向。
本研究也发现在宗教文化认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小学生低年级的宗教认同水平高于小学中年级,中年级高于初中生,这结果与一些研究者研究结果出现了不一致情况。胡春燕(2015年)对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差异影响华裔新生代对中国的认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对中国文化更高的兴趣和吸引力[1]。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年级越高对中国文化兴趣更高,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年级越高学习的课程门类越多,学习的任务也越繁重,高年级的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各门功课上,而没有更多时间了解中国文化。而年纪小的学生和家长在一起时间更多一些,受到家庭因素影响较大,自热而然地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老一辈华裔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调查显示,国内、国外学校就读的华裔新生代在文化认同总分、身份认同、语言认同、风俗习惯认同、传统文化认同等维度得分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温州某外国语学校就读的华裔新生代各方面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生活意大利的华裔新生代。本研究的结果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王曼洁和严晓鹏(2011年)对温州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华裔青少年居住的国家不同对他们的文化认同情况有显著影响。有研究者提出促进两种文化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因此笔者认为不同所在国就读的华裔新生代出现了中国文化认同显著差异的原因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不同国家就读的华裔新生代接受的教育不同,众所皆知,中国学校与意大利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等都存在差异。意大利的华裔学校虽然力求提高中文教育水平,增强弘扬中华文化力度,但从对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校长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华文教材针对性不强,学校中文教师不足,学校中文优质教学资源缺乏等,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其次就是生活的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在中国就读的华裔新生代在学校内外所接触的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语言、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都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1.总体上,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尚属理想。
2.不同性别与年级的华裔新生代在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诸多因子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3.在中国接受教育的华裔新生代对中国文化认的同感显著高于在意大利接受教育的华裔新生代。
俞烨(2013年)在重构华侨新生代的文化认同研究中指出,海外华文教育是华裔新生代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对维持中华民族的发展动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5]。然而,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学校都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单一、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海外华文学校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华文学校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首先,我国政府在支持和完善海外华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建设华文教师队伍为抓手,向海外华文学校输送优质的师资,同时建立起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交流途径,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次,鼓励更多的中国高校和研究院与国外华文学校合作办学,加强国内高校和华文学校之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华裔新生代定期来中国学校里学习,全方位、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加大对中国形象的宣传力度,让华裔新生代以及其居住国的政府和国民能够了解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立体的中国。
近些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国的向往和归属,提供给海外华裔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了诸如“中国文化寻根之旅”等形式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带领华裔青少年及其家长到中国旅游观光,学习访问,体验当地生活,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王曼洁和严晓鹏(2011年)对温州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调查中的被试就是寻根夏令营的营员,结果显示,夏令营一定程度上促进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文化认同[14]令营促进文化认同所以要重视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与祖籍国之间的互动。“中国文化寻根之旅”活动的策划与开展应以“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为核心,并应为营员制定合适的、有效的活动计划加以实施。通过这些平台,可以让华裔青少年直接接触中国本土的教育,提高华侨子女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激发内心的认同,加深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
众所皆知,如何有效实现文化传播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文化传播如果带有说教的色彩,自然难以深入人心。因此,培养华裔青少年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必须把中国文化以一种生活化、生动化、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面貌出现在华裔新生代面前,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话题等传递中国文化。在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对年轻人的影响和渗透作用更大,要增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借力高科技手段,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此外,还可以加强世界各地华文媒体的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推动世界各地华文媒体的宣传工作,用高科技增强文化产品的可读性、可看性,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吸引力,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增强华裔新生代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