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兴华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政治高效课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潜心摸索。通过授课实例,从目标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双基”渗透核心素养、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指向性问题落实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和真实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效课堂;课程标准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系统修订以来,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创造信息时代课程体系的发展阶段,由此确立了核心素养这一观念。核心素养既是课程标准又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受限于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授课时间,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实施高效教学,打造真正适合学生的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根据我教授高中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实例,以此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引领高效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精神文化的需求,培养学生热爱国家民族的情感。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辉煌历程,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生命力,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引导其以实际行动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那么,如何在教学目标设计和授课过程中实现学科素养的培育呢?这就与本课的授课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学生对古代中华文化辉煌历程的认识;同时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就与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政治认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自然的对接。实质上,探究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过程就是培育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技能、态度等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一种能力。由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机械式的培养哪种能力,而是统领整个课堂教学,引领高效教学和学习,提出实现学生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高效教学才能有章可循。
核心素养与传统“双基”相互交融,夯实高效教学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传统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双基”的培养,本身就是要实现高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授课中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授课中,我从学法指导入手,分层设计“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论。第一层次是导学探究,设计导学探究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内容,构建归纳逻辑关系;第二层次是设计问题点指导学生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特别是结合社会现实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是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点,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展示合作成果,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分层次的学法指导,将课堂与课后真正连为一体,提高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實现的是高效教学,培育的是学科核心素养。
显而易见,核心素养与传统“双基”并不矛盾,两者是一种包含、融合和超越的关系。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把过往的教学推翻,它本身是信息时代对于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需要做出的改变“不是将常规认知技能的学习从课程中剔除。恰恰相反,根本变化是不再把简单技能的熟练视为为工作和生活准备的终结目标,而是将这些常规技能用作掌握未来职场所珍视的复杂心智操作的基底”。两者的真正融合夯实的是高效教学,“双基”的学习方式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核心素养本质上锻造了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推动促思提示培育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促思提示,是“教师用来促使学生思考、讨论和对话的任何手段。”包括:视频、报刊文章或专栏文章、漫画、照片、问题、艺术作品、人工制品等等,甚至单纯的有效提问也可以作为促思提示。促思提示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作用,激发学生的讨论、对话和思考,它是构建高效课堂、实施高效教学、形成真实学习的基本。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授课前,我设计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的预习探究活动。自主探究就是课堂教学必备的预习环节,在导学探究案上以知识点和问题的形式呈现;合作探究意在激发思考,培养协作,指向核心素养,有一个题目设计为“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涌现出两组代表性成果:一是以动画剪辑的形式按照历史时期展现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一是手绘漫画表达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古代辉煌历程的理解。两组探究成果都关注到了这一内容与历史知识的交叉。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探究成果转化为促思提示,引导学生交流知识的认知和创作的心得,进而思考政治与历史两个学科的异同,生成学科核心素养的互动,直接将学生探究的成果转化为高效课堂的促思提示,源自于学生思维,最后回归于学生思考。
高效课堂,一定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思考的课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调动学生思考,就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设计有效的促思提示。促思提示促进师生、生生开展对话,帮助学生建立同一思考阶段的有效联系,提供学科培养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关注,而设计促思提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师生和生生共同的参与过程,这也将高效教学由课堂延伸至了课外,真正实现了始于学习思考,终于思考学习。
创建指向性问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化高效学习
有效的指向性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深化学习目标,它预示着某一学习进程的终点和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甚至大思想。指向性问题引导学生完全理解某个教学过程的学习内容,它的设计要尽可能少而精,问题要浅显易懂,设计要涵盖深刻。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授课中,指向性问题的设计就遵循了上述原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辉煌的历程,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着近代的衰微过程,那么,“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自然成了本课的终极性问题,也使得本课由学到思,再由思回归到学上。如果单纯提出“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问题,这不是指向性问题,也无需设计。我在备课过程中发现教材关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论述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由此,我将十七大报告原文摘录成背景材料,引发学生的关注,进一步设计指向性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究当前十九大报告关于此问题的论述,通过对比推动思考,为“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解、分析和整理,真正依靠高效教学,实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指向性问题不同于课堂提问,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深入探讨和解决问题,旨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构建跃然于纸上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设计有效的指向性问题,通过备教来提高教学质量,它凸显的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关注当下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指向性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优于单纯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目标,是推进形成性评价的起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有效的指向性问题可能给出层次性的思考和解答,也使得指向性问题为差异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隐含着一以贯之的“高效教学”和“真实学习”的诉求,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表现为“效率性”和“真实性”的对立,教师和学生往往处于选择效率性教学还是寻求真实性学习的两难境地,而核心素养培育的提出,实质是为两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依托高效课堂建设的载体,实现学生真实学习的目的。作为一线教师,只要我们敢于直面信息时代的挑战,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积累学科教学改革的新鲜经验,就能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闯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美)吉姆 奈特.高效教学:框架、策略与实践[M].方彤,罗曼丁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钟启泉.读懂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徐双平.浅析高中政治教学高效课堂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4]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