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英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非常基础,通过机械性记忆就能够取得好成绩。然而,这样不利于构建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形成。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学习的必要性,然后从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构建思维导图等多个方面讨论了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参与式学习;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参与式学习方式能够增加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由于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学习意识都比较弱,教师要主导课堂,然后给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和时间。这样能够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自己参与的数学课堂,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从而有利于孩子牢记数学知识。
第二,参与式学习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就会曝露学生的学习弱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知识,则尽快补救,避免后续的学习受到影响。如果学生吸收得好,则可以适当调整进度,加快学习步伐。
第三,参与式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当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逐渐构建出数学逻辑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都大有裨益。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的养成时期,充分发挥参与式学习方式的优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必然会将数学学得通透。
二、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学习教学策略要点
1.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的参与式教学必须要以引导为主,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果学生的回答正确,教师则要予以肯定,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对,教师则要分析学生的思路,找到错误的原因,然后对这种错误的思路进行根治。
例如,在进行整数87 和65 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进行层次深浅不一的问题设置。首先,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将问题进行朗读,并对其进行结果问询,学生就会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参与思考; 其次,再对中等学生进行提问,“比较整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字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要鼓励学生将解题思路复述出来,哪怕是错误的也没有关系教师将问题进行解答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在引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对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不能设计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问题。第二,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感,不同难度的问题适合不同成绩的学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避免学习成绩弱的学生坐冷板凳。第三,不论学生的回答对错,教师都要对这种积极参与的行为进行肯定,以此来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树立起课堂主人公的意识。第四,教师的提问要有技巧,要幽默有趣以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要简单易懂以让孩子感觉自己很聪明,要对问题进行解释以避免孩子答非所问。
2.促進学生内化知识
参与式教学要具有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的功能。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知识,只有每个模块的知识都学透了,才能够关联其前后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建立起灵活的数学思维。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强。很多时候,虽然学生表面上会做题,能够对教师的课堂问题对答如流,但是孩子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点。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将知识点学得通透,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要引导他们掌握这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建议教师进行一次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的异同,并列出对比表。在教师的讲评中,既可以复习小数的不同数位与不同单位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巩固“分母不同就是分数的单位不同,无法直接加减,必须要先通分”的解题策略。
在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数学中大部分的概念和名词在生活中都不常见,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认识数学里的各个元素。比如,“分数”“分母”“同分母”“异分母”等等术语都非常相似,学生可能对区分“分子”和“分母”都很困难。这时教师要对其进行耐心的解释,可以运用比喻的方式,分子和分母就像孩子坐在妈妈的肩膀。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小结。运用对比的方式可以促进孩子联想相似的内容,从而加深记忆,同时也能够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总之,教师在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时,要了解学生的吸收情况,然后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吸收效果。
3.指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
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知道孩子构建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孩子积极联想。这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自己大脑细胞中的知识。学生参与时所说的知识点逻辑性较差,教师则要思路清晰,一边接受学生回忆的知识点,一边对其分类并写在黑板的不同位置,最终形成一个思维导图。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思维导图的概念。当孩子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意识时,教师则要现将思维导图的主干画好,然后再让孩子们在大树上添枝加叶。指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掌握了构建思维导图的技巧,就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的逻辑性非常强,死记硬背绝对不行,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所以教师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实践,逐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参与式小学数学教学方案。当孩子参与到课堂中,就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用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指导学生建构思维导图。因此,当下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如何强大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而是要了解孩子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语言表达艺术,从而让参与式教学富有感染力且广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冉红明.论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6(03)
[2]刘学彩.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