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8-09-25 10:39万全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临床疗效

万全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机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探讨呼吸机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与价值。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对应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分别为(98.1±18.7)次/min、(16.7±7.8)次/min、(97.9±19.0)mm Hg、(48.5±11.4)mm Hg、(95.7±3.4)%及(7.9±1.7)cm H2O,均比治疗前的各项对应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64例患者存活的有56例,存活率为87.5%。而存活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比死亡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呼吸机治疗临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能够显著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的心率及呼吸窘迫症状,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呼吸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8.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8-0-03

在临床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常受到严重创伤或感染,患有肺内严重疾病而影响肺毛细血管损伤,属于一种急性的呼吸衰竭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等等。由于这种疾病的临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同时又有发病紧急、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點,因此医疗人员为患者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1]。呼吸机通气治疗是当前临床上针对此种疾病应用广泛且得到大量医疗人员与患者认可的一种治疗方法,为了探讨这种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6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整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患者为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64例,包括男38例,女26例,年龄25~81岁,平均(51.3±10.6)岁。原发疾病类型包括25例重症肺炎、21例多发伤、10例急性胰腺炎、5例急性胆囊炎和5例肠梗阻。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时经诊断其症状均与文献[2]我国1999年全国第三次ARDA专题讨论会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的诊断标准相符;(2)患者均为个人的高危因素而引发疾病,具有发病危急严重的特点;(3)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全身发绀、呼吸困难等特点;(4)患者经检测其血氧分压和吸入氧浓度的比值都不超过200 mm Hg;(5)经过X线片与CT诊断后结果均显示为双肺浸润阴影;(6)患者的肺毛细血管楔压均不超过18 mm Hg。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2)存在心律失常情况的患者;(3)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4)不配合本研究,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同意配合本研究的开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为6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提供呼吸机通气治疗,以患者具体的情况为准,治疗形式包括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等,医疗人员严格根据呼吸机的操作标准执行治疗方案,对应的模式设置调节为压力支持通气合并呼气末正压,控制35~65 L/min的峰流速,60%~100%氧浓度及12~15 cm H2O的稳定呼气末正压。此外,64例患者入院时,笔者所在医院还为患者进行了痰培养检查及药物使用过敏情况检查,结合痰培养检查后4 d的结果及药敏实验的结果为准,为患者选择适合的如地塞米松等抗生素药物,持续治疗一周,尽可能进行较多次数的痰培养实验,以避免真菌感染[3]。如果是痰多的患者,要及时为其提供气道湿化、吸痰及雾化吸入治疗,医疗人员还要细心为患者进行定时的翻身、拍背咳痰等护理,预防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治疗过程中,帮助患者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结合患者的机体需求科学摄入热量,做好营养的输入与补充。

1.4 观察指标

医疗人员详细为患者记录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并进行比较。记录64例患者最终的死亡例数,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

1.5 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患者治疗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结果

经过呼吸机通气治疗后,64例患者最终存活56例,存活率为87.5%,死亡8例,死亡率为12.5%,包括3例患者由于病情太重抢救无效而死亡,占死亡总数的37.5%,其余5例为患者抢救过程中肾功能损伤严重或存在严重感染而死亡,占死亡总数的62.5%。

2.3 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死亡的8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存活的56例患者的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长期以来医疗人员将诱因归纳为创伤、休克和感染三种,而因这三种原因导致发病的患者占据所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80%以上,表现原因为血管通透性加强以及肺泡毛细血管损伤[4-6]。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常常表现为临床呼吸困难、双肺浸润及全身发绀等症状,严重的还会诱发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一旦没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有效的治疗,就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医疗人员面对入院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必须采用快速科学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在治疗措施方面,当前临床治疗的应用方法较多,比如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呼吸机通气治疗等,最为有效且得到诸多医疗人员与患者认可的是呼吸机通气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治疗快速有效以及安全可靠的优势,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深入推广[7-8]。医疗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呼吸机通气治疗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机械的相关参数调试,比如控制潮气量是5~8 L/min,控制氧浓度在60%~100%,控制呼吸末正压在12~15 cm H2O等,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其他的重要指标情况,比如吸入氧浓度、血氧分压,以便及时为患者调整呼吸机参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预防因为某些参数压力较大而导致患者肺气压受到损伤的情况发生。另外,在使用呼吸机通气治疗以前,医疗人员还要为患者进行必要的药敏实验与痰培养实验,结合实验检查的结果来确定患者需要应用的具体抗生药物,从而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9-11]。

王正维等[12]在其医院收治的5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展开治疗结果的讨论,发现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中,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分压的结果均比治疗前更好,显示出两种治疗方法在上述指标中的对比性。另外,采用呼吸机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最终的存活率也明显比单纯采用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更高,表明呼吸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临床上的巨大价值。黎辉[13]在其论著中比较一定例数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治疗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其中存活组均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而死亡组则大多为传统通气治疗,最终发现存活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吸氧浓度均比死亡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更好,再一次证实了呼吸机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应用价值。而本研究中,选入研究的64例患者均采用呼吸机展开治疗工作,笔者所在医院医疗人员为患者在治疗前提供痰培养和药敏检查,并提供营养补充和热量摄入,同时预防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最终患者治疗后心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等各项指标均好于治疗前的情况,表明呼吸机应用的有效性(P<0.05),而64例患者存活例数为56例,占据总例数的87.5%,在存活的患者中,其住院时间以及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时间都比死亡的患者更短(P<0.05)。结合64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尽早提供呼吸机通氣治疗,确诊后立刻建立机械通气,结合患者病情与耐受性调整正确的参数与模式,才能尽可能避免损伤,保障治疗效果;(2)做好气道护理工作,要求医疗人员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呼吸机气道压力异常的情况,以便及时处理;(3)做好预防感染工作;(4)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14-15]。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积极为患者提供呼吸机通气治疗,改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柳.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67-69.

[2]徐思成,黄亦芬.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15(6):57-58.

[3]李定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8):257.

[4]施正雄.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33(9):57-58.

[5]黎贵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7(5):757-758.

[6]杨静,董晨明,李俊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捆绑式治疗及其与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关系[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8):544-548.

[7]雷波.呼吸机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57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2(32):3039.

[8]牛文凯,柏长青,李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临床治疗56例分析[J].湖南中医大学学报,2010,2(30):21-22.

[9]王斯亮,刘华石,舒健.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37-38.

[10]蒲满英.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469-4470.

[11]西艾木西卡买尔·艾合买提,玛丽叶古·阿吾提,王在义.重症监护病房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危险因素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11(39):5207-5208.

[12]王正维,魏立平.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9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240-2241.

[13]黎辉.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3):104-105.

[14]刘霞,周宗远.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15):2311-2313.

[15]刘延媛,夏家惠,叶初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1(18):547-548.

(收稿日期:2018-01-16)

猜你喜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临床疗效
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探讨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模式效果
探讨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
大剂量沐舒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损伤程度、血气指标和血清SOD活力的影响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