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
【摘要】 目的 探讨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方法 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给予积极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其中, 34例经积极治疗及有效护理治愈, 9例死亡, 治愈率为79.07%, 病死率为20.93%。结论 胸部创伤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过积极治疗, 全面而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大大提高治愈率, 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创伤;护理措施;诊断标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58
严重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 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因高病死率而倍受关注, 它发病凶险, 进展迅速, 死亡率较高, 各种胸部外伤常发生严重ARDS。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6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43例胸部外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11例, 年龄16~58岁, 平均年龄34.7岁, 合并伤:血气胸28例, 休克36例, 颅脑损伤3例, 骨盆骨折9例, 胸腰椎、四肢骨折21例, 皮下气胸8例, 后腹膜血肿1例, 肾破裂4例, 肝破裂11例, 脾破裂3例。本组43例患者均符合欧美ARDS联合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1]:①急性发病;②动脉血氧分压(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 吸入氧浓度≤200 mm Hg;③X线胸片显示双肺片状阴影;④肺毛细血管血压<18 mm Hg或临床排除左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初起呼吸急促, 吸气性呼吸困难。PaO2(52.4±6.2) mm Hg。双肺听诊初期无异常。随后双肺可闻及干鸣音或捻发音, 并迅速扩散, 出现湿啰音, 口唇发绀, 心动过速(≥130次/min)。白细胞计数逐渐增高, X线胸片早期无异常, 12~24 h间出现肺纹理增强, 模糊, 斑片状阴影。
1. 2 护理措施
1. 2. 1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 对输液量进行控制,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重点观察呼吸, 观察有无反常呼吸, 观察呼吸困难程度及面色、口唇有无发绀, 注意按压皮肤有无皮下气肿, 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精神、四肢活动、体征、瞳孔、腹部, 注意尿量、尿色。多与患者沟通与交流, 重视患者主诉,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应对[2]。
1. 2. 2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行胸腔闭式引流后血压稳定, 应采取半坐卧位, 妥善固定好导管, 避免脱出, 预留足够的长度, 避免翻身时脱出。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 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 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每隔30~60 min挤压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防堵塞。每日定时观察水柱波动情况。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引流速度等。胸腔引流积血排空后, 若引流量>250 ml/h, 而且连续3 h不减量, 或引流液中有新鲜血凝块或实验室检测引流血液红细胞压积接近循环血, 预示有较大动脉活动性出血, 应即刻通知医生, 做好手术准备, 本组患者血气胸28例, 全部胸腔闭式引流, 3例开胸止血。
1. 2. 3 呼吸道护理 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支持患者深呼吸, 教会患者咳嗽的有效方式[3]。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 可每日行雾化吸入2次或3次, 每次雾化吸入后予以翻身、叩背, 使痰液松解、湿化, 易于咳出。如患者无力咳痰, 可给予吸痰, 以确保呼吸道的畅通。
1. 2. 4 吸氧护理 监测血氧饱和度, 应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氧流量保持8~10 L/min, 若血氧饱和度<85%, 关注血气分析, 若氧分压持续下降, 告知医生要及时、尽早行气管切开手术, 减少和缩短呼吸道的死腔, 予以机械通气。
1. 2. 5 机械通气护理 机械通气护理的目标主要是安全、有效地使用呼吸机, 预防机械通气的并发症。机械通气时, 应避免吸入纯氧, 防止氧中毒, 若需要较长时间的吸氧, 吸入的氧浓度≤0.50, 防止引起2型肺细胞的退行性变化。观察神志以判断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是否纠正。对于肺水肿明显的患者, 缺氧严重而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的患者, 压力也必须控制在0.49~1.47 Pa而且必须注意应间歇使用。观察人体协调的情况, 出现人体不协调应认真分析原因, 及时处理。观察血气分析结果、电解质、出入水量。机械通气的患者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双侧呼吸音情况, 注意患者胸廓起伏度, 监测血气变化, 及时吸痰, 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各参数[4]。
1. 2. 6 输液护理 输液的渗透压应调为等渗或偏高渗, 以防引起血象的任何异常变化。大量组织液在很短时间内不能被肺淋巴和肺静脉系统吸收, 从肺毛细血管内外渗, 积聚在肺泡、肺间质和细小支气管内, 从而造成肺通气与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造成肺水肿。高蛋白性的渗出液能在肺泡壁上形成一层嗜酸性纤维蛋白膜, 严重阻碍了二氧化碳和氧的相互弥散过程, 从而产生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晶体液的大量输入有可能加重肺水肿, 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病情严重甚至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 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入水量, 控制补液速度, 速度≤60滴/min, 可使用呋塞米、甘露醇等脱水利尿剂, 从而维持体液的负平衡。同时, 要监测电解质的变化, 并且记录尿量等[5]。
2 结果
本组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3例, 入院后积极救治, 采取合理有效护理措施, 其中34例成功救治, 治愈出院, 治愈率为79.07%, 9例死亡, 病死率为20.93%。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致病原因复杂, 常有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 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起病急骤, 病情发展迅速, 早期常无特征性改变, 无明显发绀及缺氧症状, 肺部特征不明显, 胸片常无阳性发现, 临床常不能做到早期诊断而延误治疗, 所以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呼吸困难, 吸气性窘迫, 呼吸频率>28次/min, 心动过速, 吸入氧流量2~3 L/min不能纠正低氧血症, 并伴呼吸性碱中毒, 应考虑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疾病早期, 通过面罩吸入6~8 L/min氧流量, 高频通气吸氧或无创机通气, 多数低氧血症可以予以纠正, 对于呼吸状况未改善的患者, 应果断施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继以同步间歇正压通气(IPPV)及PEEP呼吸支持, 以消除水肿, 克服肺萎陷, 降低功能残气容积, 促进动脉血氧合[6, 7]。
综上所述, 对于胸部创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 入院后应尽早诊断, 积极救治,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呼吸道及吸氧的护理、机械通气及输液的护理, 可大大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率, 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和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方法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3(7):40.
[2] 张秀霞, 庞靖林, 王文雅, 等. 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1):132-133.
[3] 徐金美, 衣翠红, 贾荣娟, 等. 胸外伤脑挫裂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护理研究, 1997(2):54.
[4] 彭风云, 何秀琼, 龙家玲. 临床护理在严重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应用体会. 当代医学, 2012, 18(9):124-125.
[5] 何艳平, 孙蕾蕾, 秦爱红. 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合并ARDS的护理. 中国临床研究, 2009, 22(2):234.
[6] 黄玉桃. 胸部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7):21.
[7] 郑再英. 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4):327-328.
[收稿日期: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