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初探

2018-09-25 10:34金慧玲
读天下 2018年18期
关键词:实践操作感官质疑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适应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科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迫在眉睫。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诸多途径,摸索了一些培养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做法。

关键词:猜测;质疑;感官;实践操作;科学素养

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适应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恰如万里长城的修建,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摸索提升。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诸多途径,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正在逐步提升,以下四个方面是我们培养小学生科學素养的一些做法。

一、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思想的素养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测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在执教《水面的秘密》时,我往水里加了洗衣粉后,用滴管加满水后,让学生猜一猜,往水面放订书钉还会停留在水面上吗?学生有的猜会停留在水面上,有的猜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不确定。经过同学们多样化的猜测,增加了对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期待,激发了探索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这时,再让学生进行操作,发现放的订书钉都沉下去了,老师及时追问,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发言,因为洗涤剂破坏了水的表面张力。大胆的猜测,可以使学生在猜测与实验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思想。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既是科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生本”课堂的体现。由于科学实验的结果有时受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会导致实验结果与理想实验效果有差异,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逃避它。第一堂实验课,一个人双脚着地,端坐在凳子上,另一个人用食指顶住他的额头,防止身体向前倾斜。试一试,不借助双手的力量,坐着的人能站起来吗?开始,我让两个体重、身高差不多的小姑娘到讲台前面示范,做成功了。接着我又让同桌两人做一做(有的同桌是男女一位),结果有的学生汇报,我站起来了。针对这个现象,要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另外,在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我拿了一块透明玻璃,放在阳光下,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影子,但是影子很浅。我们的理想情况是玻璃是透明的,没有影子,但在这个实验中,却出现了影子。学生观察的没错,确实有很浅的影子,对于这种现象,要尊重客观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玻璃里面有杂质,是接近透明的,所以有很浅的影子,而如果是理想中的完全透明,我们是看不到玻璃存在的,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再如在学习《哪杯水更热》时,有的学生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读数却不一样,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原因,这时学生有的猜测温度计有误差,有的猜测温度计的玻璃泡没全放到水里,有的猜测是读数时看错了。这样,在科学实验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尊重,又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思想。

二、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方法的素养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由此可见,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起点。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通过敏锐的观察,使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一下叶子上有什么?画一画,比一比哪个同学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发现叶子有很多的血管,这时老师适时介绍,这些血管叫做叶脉,老师再继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不同品种叶子的叶脉,继续让学生画出其他的叶子,发现有的叶脉形状不一样;在观察碰碰香和薄荷叶时,让学生闻一闻,感受这类叶子的独特特点;再观察水和糖水,让学生尝一尝,体验到水是无味的液体。再比如,在学习《水面的秘密》一课时,学习杯子里的水不满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杯子里装满水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观察后,让学生动手画下来,学生形象地画出了水不满时的凹面图和装满水时的凸面图;在辨别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凉水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冷热。这样通过眼、口、鼻、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对知识的体会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观察既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又是学习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尤为重要。在教与学中,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不但培养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科学方法的素养。

三、 通过实验操作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实践的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是实验操作。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过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由此可见,实验操作既是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打开视野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科学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学习《改变浮和沉》一课,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怎样使浮的物体沉下去?解决完这一问题后,又让学生想办法让沉的物体浮上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脑思考,踊跃发言。接着,又让学生拿出牙膏皮,把牙膏皮捏扁了,放在水里,有什么发现?展开放水里,又有什么发现?操作之后,学生的总结也很到位。最后,把鸡蛋放到水里,让学生想办法如何不给鸡蛋附着浮的物体,就让鸡蛋浮上来?再一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通过学生有目的的实验操作和总结,学生对改变浮和沉的方法有了形象而深刻的理解。再如,执教《水面的秘密》一课,我让学生操作硬币盛水、往看起来满水的杯子里继续加水的实验,分别指导学生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经过动手操作,学生观察的到位,体验到了水的表面张力所引发的神奇现象。接着,又引导学生往刚才装满水的杯子里轻轻放订书钉,学生兴致高涨,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对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感觉他们就是一个个小小科学家。学生是喜欢探索的,科学课中,要给学生做的权利,让学生从“做”中学,对学生来说,学得深刻,学得快乐,对老师来说,教得轻松,愉悦,何乐而不为?试想,如果不给学生操作的机会,只是让学生去想、去记,知识便如同空中楼阁,学生很难理解知识,更不用说扎实地掌握知识。因此,科学课要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素养。

四、 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精神的素养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学生能提出问题,就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不倒翁》一课时,先让学生玩,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倒翁会不倒”,学生再积极想办法猜想,验证。再如在学习《滑轮》一课时,学生观察完升旗短视频后,老师引导学生:“同学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学生有的会想到:“为什么升旗手向下拉绳子,旗帜就会上升。”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独立地探索求证,为后面学习动滑轮和定滑轮做好了铺垫。又如操作吹蜡烛实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隔着木块不能把蜡烛吹灭,而隔着酒瓶能把蜡烛吹灭?”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气压这个词,但经过主动思考,创造性得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让我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提出问题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在科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像有的学生下课问我“人为什么会动?”也要对学生的好问给予肯定和鼓励,好问才能好学、乐学,这样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探索、实证、创新中,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精神素养。

总之,科学课要运用恰当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随机应变,把握每一个“良机”培养学生的求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从而扎实掌握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的本质,灵活处理实际问题,推动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丽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2015:20.

[2]史尚山.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136.

作者简介:

金慧玲,山东省威海市,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福泰小学。

猜你喜欢
实践操作感官质疑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拓展与开发初探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
浅谈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