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风云的柯仲平

2018-09-25 07:35丁静丁卫星丁雁
延河 2018年9期
关键词:剧团延安文艺

丁静 丁卫星 丁雁

陕北——让诗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937年11月,热情豪放的陕北人民以宽阔的胸怀迎接着我们的“狂飙诗人”柯仲平,这位长须飘飘、激情如火、爱憎分明、狂放而又仆实、极具个性魅力又平易近人、带着地方口音的云南诗人也以自己的激情来回报这热情,他被延安火热的革命热情、高涨的抗日氛围所感染,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抗战文艺和解放区革命文艺活动中。

没多久,更让柯仲平激动的事情发生了——他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握着主席的手,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他两眼激动的泪水在滚动,好像是一个劫后余生的游子终于回到慈母怀抱的感觉。主席在了解了他从“五四”运动起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動、多次被捕、在监狱被折磨得牙齿脱落、身体受损的情况后说:“真不容易啊,现在你回娘家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今后就看你的了。我看你不能光埋头写诗,要做点文艺的领导工作。”柯仲平说他没做过,主席却说:“做不了还学不了?多读点马列主义,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密切联系群众,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我们的文艺是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要联系斗争实际,首先作家就要下去生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诗,也要上街,一切服务于抗战……”毛主席的谈话对诗人的人生和后来所从事的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时的延安,正是“狂飙诗人”得以发挥才能的战场。1937年11月陕甘边区文化协会成立,柯仲平与周扬、成仿吾被推为负责人;12月陕甘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吴玉章任主任,丁玲和柯仲平任副主任;12月下旬陕甘边区文协成立了“战歌社”,柯仲平任社长。诗人一到延安就得到这么大的信任,给了他这么多施展诗歌创作才华的平台,柯仲平内心充满着无比的激动、热情和干劲,自此,诗人那蕴藏在心中的“狂飙”性格得以极大的发挥,创作激情犹如延河之水涌流奔腾。诗歌是他的战斗武器,他要用诗来投入战斗。

诗人时时回想着主席的话儿,他默默地想,在这片革命的沃土,有伟大领袖的关怀指导,有广大军民的支持帮助,一定要深入陕北各地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创作源泉,用百姓和官兵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演出,服务抗日军民,就一定能实践毛主席的指导和要求,因此,他把“诗歌和戏剧的大众化”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且一辈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直至生命的终结。

成立“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戏曲团体

1938年4月毛主席在看了延安召开边区工人代表大会开幕式晚会上的演出后说:“老百姓来的这么多,老年人又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擦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拥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如果加进抗日内容,那就成了革命的戏了。”“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扩大宣传面。”晚会一结束,柯仲平就找人商量如何落实毛泽东的指示。第二天,他就开始着手筹建剧团。在延安师范学校“乡土剧团”和延安市“群众业余剧团”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充实,1938年7月初,“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了(以下简称民众剧团)。毛泽东亲自题写了团名,由柯仲平任团长,刘克礼任副团长,张季纯、马健翎任剧务主任,隶属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诞生的第一个革命戏曲团体。

民众剧团简章上有这么一段:

定名:民众剧团。宗旨:采取旧形式新内容之手法,改进各项民众艺术,以发扬抗战力量,提倡正常娱乐。筹备会参加者:王若飞、周扬、齐华、高朗亭、管瑞才、艾思奇…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柯仲平、高敏夫、柳青、马健翎、张季纯、正义等。

民众剧团成立初期条件很困难,没有钱。毛泽东得知情况后从自己稿费中特批给剧团300元钢洋;贺龙从晋西北回来也给了20元法币,还把从日军缴获的战利品,如钢盔、皮鞋、军刀、军大衣等托人从前线捎回作为剧团的道具;周恩来、博古从重庆回来时,每人给剧团50元法币。后来,张鼎丞、陈云等领导同志也都给剧团送来了许多战利品作道具。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支持给民众剧团以极大的鼓舞,剧团快速成长起来。

在创作演出中始终坚持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

在柯仲平、马健翎带领下,民众剧团长期坚持下乡,深入基层了解生活,热情为老百姓和八路军指战员演出,把毛主席说的“中国气派”落到实处。民众剧团行程数万里,走遍陕甘宁边区23个区县,创作演出了《查路条》《回关东》《十二把镰刀》《血泪仇》《八千马》《大家喜欢》《模范城壕村》《孙万福回来了》等许多受到陕北军民热烈欢迎的优秀现代剧目,经常到一地一演就到天亮。特别是《保卫和平》《血泪仇》《穷人恨》等几部大型剧目的上演,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成为发动群众、鼓舞战士、教育新兵(俘虏)的“活教材”,看戏被部队称为“上大课”。新兵看完戏后,纷纷表决心,提保证,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解放全中国。剧团还编演了《反徐州》、《斩马谡》、《鱼腹山》等戏,丰富了演出剧目。

民众剧团团旗上写着:“大众艺术野战兵团”。柯仲平填词的民众剧团团歌唱道:“你们从哪来?从老百姓中来。你们又往哪去?到老百姓中去。”这几句歌词,生动地说明了民众剧团所坚持的方向,她正是沿着这一方向,走过了多少光辉的战斗历程。一些舞台两边还贴着对联,上联是“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下联是“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批是“团结抗战”。陕北老乡用最喜爱的《信天游》来赞颂民众剧团:“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咱们的民众剧团过来了”;“一杆大旗硷畔上插,我把你亲人迎回家”;“黄米馍馍就酸菜,我把你剧团没错待。”一些乡干部们也利用剧团到各处演出的机会开展群众工作,还感叹说道:“你们演一天戏,胜过我们工作一个月。”因为民众剧团的出色表现,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民众剧团被授予“特等模范”的奖旗。

柯仲平在民众剧团成立之初,在拟定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宣言》里这样说:当时的延安,有许多知识分子从不同的地方走来,有相当多不同见解。毛泽东希望以文艺形式“团结人民,打击敌人”,而一些“留洋”回来的文艺家,对此是不屑一顾的。“有些文人是厌恶旧形式的,他们只崇拜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其实是离开我们中国大众太远了,他们也没有好好研究一下在我们大众里生长着的艺术。又有一部分文人是只一味崇拜中国旧东西的,这类守旧派,他们简直不愿往前进一步……我们相信,我们不但能学会利用自己的文化遗产,并且也能学会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并且同时能学会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不过在利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在今天,我们第一必须利用的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要利用大众中有根源的活文化遗产。在艺术上,利用旧形式,就是利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话至今读来,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深入陕北各地巡回演出一年多开展宣传抗日革命“小长征”

1939年春天至1940年春,民众剧团从延安出发深入陕北边远山镇作巡回演出,经过延川、瓦窑堡、子长、安定、延长、定边、盐池、安塞、保安(志丹)近十个县镇,行程两千五百余里,进行巡回演出。演出除了秦腔外,还有少量眉户和秧歌剧等其他剧种。剧团创造了以秦腔艺术方式宣传抗日救国,这在当时还是首次,历时一年时间回到延安。这次巡回演出,行程约1200公里,所到城乡30余处,在军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中央领导的赞扬和鼓励。毛泽东曾对朱德说:“民众剧团经常深入群众,宣传革命理论,这很好。”《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将此行誉为“小长征”。

这次巡回演出,使民众剧团的影响大增,不但受到途经各地的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各地的党政部门的重视。被称为“小长征”还真是名副其实。剧团回到延安之后,民众剧团被安排住在中央所在的杨家岭隔壁,被正式列入政府预算,归属中央宣传部和边区党委直接领导。当时的报道中指出:“民众剧团出发时本有三十人,归来时已扩充至四十一人。自出发至归来,步行二千五百里,团员中虽有十二岁幼童,但无一掉队者。”民众剧团以顽强的精神贯彻毛主席文艺思想“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把戏送到基层去”,其宣传效果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极大肯定。《解放日报》曾发表题为《民众剧团下乡八年》的文章称:“抗战八年,下乡最多的是民众剧团,平均每8天有3天在乡间,共走了全边区31个县、市中的23个县,190余市镇、村庄,演出14750场戏,平均两天演一场,观众达260万人次以上。创作剧本45个,改编15个……”

坚持走乡串村为大众演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

民众剧团深入陕北各地演出的步伐从未停止,他们边走边演,1939年夏,剧团来到关中分区所在地阳坡头。前线的炮声“咚!咚!”声清晰可辨。当柯仲平见到时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专员公署专员、军分区和关中警备区第一旅政委习仲勋的时候,诗人被这年仅二十七岁领导人的镇定自若惊呆了——习书记在那读《列宁选集》!柯仲平一声“习书记!”习仲勋这才抬起头来,看见了风尘仆仆的诗人也吃了一惊,两只圆眼睁得更大,一张圆脸拉长了!

“哎哟!老柯!你来这里干啥哩?!”

“演戏哩,剧团都来了。”

习仲勋紧紧握住他的手:“这里很危险,演出啥哩!你们还是快走吧!”

“不,我们要去慰问部队,还要做点支前的工作,担架队都组织好了!”

在他们离开阳坡头去其他地方演出不久,习仲勋给民众剧团全体同志们来了一封信,对他们的革命精神予以鼓励:“柯仲平同志并民众剧团全体同志们:此次你们到关中来演出,给我们送来了优秀的节目,鼓舞了士气,教育了人民。你们还不畏艰险,到前线抬担架,救伤兵。此种革命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我在此谨代表关中军民向你们表示感谢和慰问。专此致以布礼——习仲勋。”要知道习仲勋同志可是在21岁就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刘志丹同志的亲密战友,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后来还担任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他在繁忙的战事中还这么关心关注民众剧团,让柯仲平和剧团的有人激动不已,给予了很大的力量。

1942年5月16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针对当时延安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有人忽视大众化文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搞创作、演出的倾向,专门请柯仲平结合自己率民众剧团深入群众、深入部队演出深受欢迎的体会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诗人说,剧团演出结束离开村的时候,群众恋恋不舍地把他们送得很远,并给了许多慰劳品。诗人还幽默地讲道:“我们就是演《小放牛》。你们不是瞧不起《小放牛》吗?老百姓都很喜欢。你们要在那些地区找我们剧团,怎么找呢?你们只要顺着鸡蛋壳、水果皮、红枣核多的道路走,就可以找到。”到会的许多人包括毛主席都笑了。留下“顺着道路上鸡蛋壳花生皮,就知道民众剧团到哪里”的佳话,说明了群众对民众剧团的热爱程度。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多次观看民众剧团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以至在新中国成立后,柯仲平到北京参加人代会见到毛泽东,毛主席还握着他的手,说:“柯仲平同志,你到哪里,鸡蛋壳到哪里!”说得柯仲平心里暖融融的。

创作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毛主席说“此诗很好,赶快发表”

为了积极响应文艺大众化的号召,柯仲平没有忘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诗歌,这是他犀利的战斗武器。1938年5月,柯仲平创作了长达2000行的长篇叙事新诗《边区自卫军》。他在长诗的前面写道:“我们的文艺方向是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这方向统一着我们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我们正往这方面前进。”全诗描写农民自卫军配合正规部队保卫家乡、自卫锄奸的斗争故事,反映了边区自衛军的战斗生活和翻身农民的精神新貌,是解放区诗坛上最早出现的描写农民斗争的长诗。柯仲平在延安新华印刷厂举办的一个晚会上朗诵了这首诗歌,毛泽东也来参加晚会了,诗人读了一半感到下面还很长,而毛泽东也在听,怕影响主席的时间,诗人便停下来问:“还要不要念?”可是毛泽东却显得兴致勃勃地说:“把它朗诵完吧!”于是诗人爽朗地笑了,又重新挥舞起手臂,大声地朗诵起来。毛泽东坚持听完柯仲平的全部朗诵,他亲切地走到台边和柯仲平握手,并给予了热情的鼓励,称赞他把工农作为作品的主人,对民歌体的运用和在诗歌大众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要把他的诗稿带回去看。几天以后,毛泽东退还了诗稿,个别地方还做了修改,并批下了八个字:“此诗很好,赶快发表。”就这样《边区自卫军》很快就在1937年4月24日创刊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上破例发表了,《解放》周刊是党中央当时唯一的理论刊物,很少登文艺作品。这部长诗的发表,在当时的延安文艺界引起很大震动。

《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是延安时期柯仲平创作的最引人注目的两部长篇叙事诗,被称为“陕甘宁边区最早出现的用诗的语言歌颂工农的长篇杰作。”成了中国诗坛上较早出现的描写工农斗争生活的著名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之所以重视《边区自卫军》这首诗,是因为诗人塑造了边区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全新农民形象——“结结实实的一条好汉”李排长和“自卫军的旗手”韩娃,经过党的教育培养,他们政治觉悟提高很快,斗争性很强;他们减租反霸,保卫新政权和创造新生活;他们捕捉坏人,无私无畏,显示了千千万万觉醒农民的精神活力。在他们身上,人们可以看到革命一代的明天和希望。

在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希望用新诗唤起民众抗日

1938年8月,柯仲平与林山、田间、邵子南几位诗人以陕甘宁边区文协“战歌社”和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的名义在延安发起了街头诗运动。他们认为,在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用朗诵诗的形式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艺的革命传统,努力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和文字上艰深难懂的缺点,使新诗更加与时代和群众相结合,更加口语化、大众化是必要的,才更加能发挥其战斗的作用。这是新诗的必然发展,是新诗迈出闺阁走向街头、农村、群众甚至走向战场的一种实际表现。

1938年8月15日,延安的《新中华报》转载了他们的《街头诗运动宣言》:“在今天开展大众街头诗歌(包括墙头诗)的运动,不但利用诗歌作战斗的武器,同时能使诗歌走到真正大众化的道路上去。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也不要让群众会上的空气呆板沉寂。写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唱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他们把延安街道的不少地方都贴写着街头诗,还悬挂起几幅宽大的红布横额。虽然活动准备时间不太长,但几天内就收到了30多位各行业作者的100多首诗,延安《新中华报》还分两次刊登了其中的9首创作。柯仲平始终以浪漫主义精神和火热激情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用诗歌来宣传传达党的政策,他写的著名街头诗《告同志》是为庆祝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而作。《保护我们的利益》是柯仲平为响应明令保护农民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既得利益的政策而作。一场轰轰烈烈的街头诗运动使延安的大街小巷和城墙上都成为街头诗发挥威力的地方,随后推广到一些抗日民主根据地,后来抗战文艺工作团还把柯仲平的街头诗《保护我们的利益》带到晋绥、晋察冀边区,在群众中广为传播。街头诗运动不仅为诗人们的创作活动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扩大了诗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类诗使不识字、不会写字的群众也可以编写,他们把群众自己想出来、念出来的诗句写下来,再教给群众念,对于推动扫盲、识字也发挥了作用,使得群众在接受新诗这样一种快捷的文学形式熏陶的同时,也提高了识字水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从街头巷尾就可以懂得很多革命道理,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抗战热情也增强了。街头诗运动在抗战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成为延安文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向中国戏曲现代戏从延安出发

1943年秋季,柯仲平、马健翎、杨醉乡三人接到中宣部部长张闻天的通知,毛泽东当晚在枣园一孔普通的窑洞接见了他们。毛泽东笑着与他们一一握手后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驱,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到那里。”“云南诗人柯仲平真有股犟劲。你们民众剧团比抗战剧团在创作力量和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诞生的;一个时期,是靠种田做工的写剧本,靠大伙节衣缩食搞募捐解决经费问题的。‘马髯公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大众化的道路,深入根据地。每到一地,一演就到天亮。这很好。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在谈话快要结束时,毛泽东说:“抗战进入了新的时期,共产党不仅要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而且要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新国家中,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什么是新文化?作为观念形式上反映新的政治力量和新的经济力量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具体一点说,民众剧团和抗战剧团的创作和演出,就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新文化。我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毛主席的讲话是对民众剧团工作的极大肯定和褒奖,柯仲平感到他把“诗歌和戏剧的大众化”作为工作目标是无比正确的,感到更有干劲、更有方向了。

毛主席不光看民众剧团演戏,还给予具体指导,在看了民众剧团演出《中国的拳头》后,亲自题了“简单、明了、动人”六个字;在看了马健翎编写的秦腔《国魂》后,亲自给柯仲平写信建议改名为《中国魂》,认为此剧“情节动人,对于动员沦陷区的人民大众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可起到积极作用。”“普及工作还要和提高工作相结合,不能老是《小放牛》,你们如果老是《小放牛》,就没有鸡蛋吃了”。

1943年冬到1944年春,柯仲平用4个月左右时间,以发生在陕北陇东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编写出当时很轰动的《无敌民兵》《模范城壕村》《孙万福回来了》三个大型歌剧,他这边一边编写、剧团那边就开始排练,马上就演出、然后再修改,极大地配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的需要,起到了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三个大型歌剧随后又在延安等地巡回演出引起轰动。1944年4月,在中央西北局文委召开的春节文艺下乡总结会上,柯仲平的《模范城壕村》获得剧本创作一等奖。

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一直关注着民众剧团的发展,经常看民众剧团的戏。1946年10月,中共中央为欢迎王震和三五九旅从中原解放区回到延安举行晚会,周恩来特意指定要民众剧团演出《保卫和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陪同王震和三五九旅指战员再次看了演出。毛泽东看戏时一边鼓掌,一边称赞:“好!好!”第二天,毛泽东让中宣部给民众剧团写表扬信,由柯仲平向剧团宣讀。

因而可以这样说,我国数以千计的戏曲剧团中,最早、直接而系统地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熏陶和谆谆教诲的,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随西北野战军转战用诗歌为战士鼓劲

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国民党军在西北战场有23万人,国民党嫡系将领胡宗南指挥的部队,装备精良,盛气凌人。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则不到3万人,而且装备极差,补给困难,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英勇作战,节节抗击。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由彭德怀出任西北野战军兵团统帅,担负起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作战的任务。

1947年5月,柯仲平随西北野战军转战时也没有忘记创作诗歌鼓舞士气,在攻打陕北波罗镇时,写下诗一首《保卫毛主席》。“从河东,到河西,我们赶来保卫毛主席;我们知道我们的任务最光荣,路上没有一个掉队的!”“五月里,过黄河,过了黄河吃‘菠萝(指波罗镇),吃‘菠萝,口不渴,再吃好肉好馍馍。头一口,要吃香,头一仗,要打响;吃了这样吃那样,我们要接二连三的去打胜仗!”这首诗简短、生动、有力,真实地表达了部队广大指战员的思想和感情,得到部队指战员的认可。部队临出发准备发起进攻的战斗动员,在首长简短有力的动员讲话后,柯仲平奉命朗诵《保卫毛主席》这首诗,进一步鼓励广大指战员们英勇杀敌,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当时,柯仲平在这个团朗诵完后又被叫到另一个团去朗诵,这场别开生面的临战动员很受广大指战员们的喜爱和欢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柯仲平充满热情、激情和豪情的朗诵,真是做到了“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激情,哪里就有诗。”同时柯仲平1946年谱出的《自卫战争进行曲》,这首歌也唱遍了西北战场,激昂的歌声鼓舞了西北野战军的士气。

柯仲平是大众性文艺方向的大力宣传者和践行者

在延安时期的柯仲平深得毛主席器重,诗人创作的作品被毛主席称赞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魂和中国作风”。这是对一个诗人极高的评价!当1938年毛主席提出“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文艺理论后,柯仲平是最早的宣传和贯彻者。他不仅正确理解而且给予了创造性的发挥、丰富和充实,使这一理论更能让大众掌握。如柯仲平在《边区自卫军》中写道:“左边一条山/右边一条山/一条川在两条山间转/川水喊着要到黄河去/这里碰壁拐一拐/那里碰壁弯一弯/它的方向永不改/不到黄河心不甘……”被音乐家谱成了歌在延安传唱。诗人后来自己总结说,领袖的文艺理论给我革命的灵魂,群众给我战斗的力量,民歌给我远飞的翅膀。

在陕北、延安的学习生活实践,给了柯仲平新的文艺思想,即为大众服务这个坚定正确的文艺方向、贴近生活不断进取的文艺思想、自有新颖而独到的文艺观点(创作)。在延安文艺组织工作中,柯仲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文艺理想和文艺道路执着、坚决的执行者;在成分多样的文艺队伍里,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决拥护者、捍卫者;在众多的文艺创作中,柯仲平都用简明、通俗接地气的语言创作作品,让我们看到诗人清晰、明澈的文艺思想。

从柯仲平留下的文字和作品来看,一生都能自觉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的作家中,他是较为突出的一个。他要求自己要紧跟时代去表现时代的生命力,这个时代的生命力是就是人民的利益与苦乐、人民的思想与感情,人民的希望与追求,就是大力提倡文艺表现英雄的人民和他们的创造精神以及他们的现实生活。让文艺与时代和生命力的血肉关系在文艺作品中表述如此具体而清晰、如此深刻而独特,这是柯仲平一生的追求。

民众剧团——民族形式、中国气派贴近民众的精神永存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说:“民众剧团在我国革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戏剧文化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指出:“‘五四以后,一些有志之士用旧戏曲形式演现代戏……成绩不佳。最有成绩的是柯仲平、马健翎领导的民众剧团。他们对当地农民熟悉的剧种秦腔进行了改革,称为新秦腔。”

今年7月,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八十周年的日子,民众剧团当年所践行的民族形式、中国气派、贴近民众的精神,即使是在今天,也非常符合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坚持党的领导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论述。

我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扎根民众而骄傲!

我为柯仲平坚持“诗歌和戏剧的大众化”而骄傲!

我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而骄傲!

责任编辑:阎 安 丁小龙

猜你喜欢
剧团延安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