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如何教学说明文才能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是很多教师非常困惑的问题。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教学经验,从创设生动的情境、发现美学特征、采用比较教学、联系课外生活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说明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说明文;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8-0012-02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学体裁,具体说明事物的原理和特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实际观察发现学生大多偏爱记叙文、散文,非常讨厌说明文、议论文。许多教师也感觉到说明文教学十分枯燥乏味,千篇一律。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改进说明文教学,使学生爱上说明文,学好说明文呢?
一、找准突破口,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此,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积极投入说明文学习中,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学习对象。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介绍数量众多、别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并从多方面进行说明,打开了苏州园林的奥秘之门。然而,结合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参观过苏州园林。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导入环节利用大屏幕为学生呈现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各景物之间有什么特点和位置关系。学生纷纷回答:“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很精致,像是走进了电视剧里一样。”“景物很多,假山池沼的设计无不体现出江南特色。”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说所看到的苏州园林,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去描述。这非常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介绍。最后,再播放有关苏州园林旅行指南的视频,提醒学生注意解说人是如何有规律地介绍苏州园林景色的,为课文学习起一个良好的开端。
情境教学依据课文内容,找准突破口,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学习体验,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二、发现美学特征,引导学生感知美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语言优美,但是这一特点往往被实用性与科学性掩盖住。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之美,让他们去感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通俗性、严谨性,以及富有形象性和情趣性,从美学角度去欣赏文章。
导入课文后,教师应该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主阅读文章,将自己认为的优美的句子画下来,或是将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标注出来,思考作者笔下的苏州园林到底美在哪里,奇在何方。在学生分享之前,教师可以主动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我最喜欢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之美,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作者认为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一点体现出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不同,具有一种随意随性之美,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建筑格式,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一样,有时候单调古板往往没有随性自然来得舒畅。你们喜欢苏州园林的哪点美?又或者不仅仅一点?可以跟老师分享一下吗?”跟随教师的引导,学生再次将目光投向课文,有人喜欢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人喜欢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无论喜欢什么景物,都可以结合课文以及多媒体视频中的画面去组织语言,从景物的美学特征去分析,更能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美。
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物或现象大多是人们不经常看到的,学生在理解文章时会感到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运用教学技能将深奥的知识通俗化、亲近化,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起来,使他们感觉到作者所说明的事物或现象离他们如此贴近,以便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之美。
三、采用比较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学与认知事物一样,只有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比较中才能够更快速地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教师可以将比较法引入说明文教学中,把两篇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同时讲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与《苏州园林》类似的说明文不占少数,比如《中国石拱桥》。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中国石拱桥》的原文,要求他们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都是不难理解的,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也不必过多讲解。比如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强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变得血肉丰满,易于理解。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鲜明。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条件,揭示说明文最突出的特点,拓宽学生的思路。通过对说明文写作方法的讲解,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学习说明文的自信心。
四、联系课外生活,带领学生亲身体验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将说明文教学延伸至课外,增强说明文教学的直观性与实用性。或是利用实物演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说明事物或现象,给学生带来亲身体验之感。这是吸引学生学习、理解说明文的最佳途径,也是需要教师花时间、精力最多的教学方法。
为了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景点,如公园、游乐场、农庄、湖泊等。移步换景法一般适用于写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为读者不断展现新画面,使文章内容引人入胜,层次条理清晰。以浏览公园为例,首先进入公园,要说明公园的外观设计是怎样的,如景观牌、附近小摊、旅游提示地图等。接着走进公园,可以看到一些小景点设计。初步映入眼帘的是动物园,里面有开屏的孔雀、会剥香蕉皮的小猴子、把头埋在土里的鸵鸟等。再往前走,看到了游戏设施,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摩天轮,疯狂的水上乐园,游客们在上面发出阵阵兴奋的呐喊……最后来到了园内餐厅,简单地点了一些特色美食,在欢声笑语中这段游记便告一段落。教师在带领学生实际体验时,应要求学生既要重视浏览景色,还要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思考作者是如何说明景物的,从哪些角度去觀察、构思,避免写流水账,一些无关痛痒的描写应舍去,从而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这样一来,教学内容既来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往往带有新鲜性与趣味性,非常符合学生的口味,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说明文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在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的情绪下投入对说明方法、写作顺序的学习中,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说明文教学要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片面地就文教文,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要让学生在吸收课本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的兴趣,真正达到触类旁通。这样的教学才能够稳抓稳打,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层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