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华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看似简单的日常教学行为中,也渗透着这些素养的提升,不容小觑。为培养初中生的概括能力,可运用情节梳理、关系推理、路径提示、板书重组等课堂教学策略。这既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也力求在长期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发展高阶思维,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传承文化。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概括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01-03
语文学习基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等,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外在语言形式,更要关注文本的内在语言层次、深层文化价值等。我们经常提到语文核心素养,它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所以笔者认为学习语文,要重视语言学习,依据文本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语用能力等。这其中对于初中生而言,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培养概括能力。
笔者今天要谈论的主要是对文本的整体性概括。概括整体文本,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用自己简短的一两句话表达出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背后体现的中心思想,这并非易事。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推敲语言,更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日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为他们搭建支架,逐步达到目标。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效能,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大家对于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此起彼伏,比如我们经常运用的追问转问、矛盾冲突、学生质疑等教学策略。笔者以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从培养初中生概括能力方面,浅谈自己的教学策略研究体会。
一、情节疏理,提升个性化语言建构
上海语文中考题型中(叙事类)常常会出现对文本的整体内容疏理,形式多样——表格式、链条式、六要素等,但都脱离不了对概括能力的考查。看似简单的概括,其实体现了一种语用综合能力,既要关注文本的整体性内容,也要结合自我语言体系。学生可以把自己习得的语言信息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可以将具体的语言内容放在特定的文本语言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可以在梳理、整合后把自己获得的言语经验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
【策略解读】
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和教学语言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使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教材中大多数文本都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实际教学中,笔者除了请学生关注叙事的六要素之外,还抓住文本的情感着力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别于文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概括文本时能够建构自我个性化的语言表述。当然,学生在运用个性化语言概括的同时,依然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情感共鸣,心灵交流。
二、关系推理,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相依存,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透过表象,获取语言经验,丰富自己对文字形象的感受理解,概括出基本的语言现象或文学现象,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语言敏捷性、思维批判性。
(一)利用比较的教学策略,在分辨中求真
具体操作:其一是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并结合寻找资料、信息等,对信息进行比较;其二是运用纵向横向类比、辨析等方法,对细微差异进行判断和解释说明。
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学生起初的概括是以吕蒙接受劝告、努力学习为内容。笔者将三人的言行表现罗列出来,学生悟出文本主要写的是孙权如何劝吕蒙以及劝后的效果。
【策略解读】
在具体感性的比较中,学生逐渐沉浸于文本中,依据不同人物来分析不同言行,明确作者叙述过程中主要突显的人物,由此明确了“乃”的含义“于是,就”,而非“才”;了解了课题的意图,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价值。
(二)依据文本的内容和条件,通过合理想象、推断猜测,选取恰当的有用的条件进行判断、求证
上海市研训员曹刚老师曾经将《永远执著的美丽》这篇文章,用“关联词+关键语句”提炼出了文本核心内容。大意为:(虽然)袁隆平71岁,也精干、不乏睿智幽默,(但)没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又因为)他以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所以)作者突然发现,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在落后的农村,袁隆平没有退缩,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虽然)遇到很多磨难,(但)他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即使)获得多项大奖,他(也)没有任何改变,(只)惦记他的试验。(所以说)他是美丽的,因为他那种淳美的境界依依相随。
除了叙事类文本可以运用这种教学策略,笔者也在论述类文本中尝试使用了这种用关联词语填写来概括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辅助手段,学习这种需要挖掘内在逻辑关联的文本收效良好。
1.完成表格,明确议论性文章怎样学习。
2.通过课堂学习,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符合文意的关联词。
①我们 _______ 不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 _______ 也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②人们 _______ 只是抓住了陶渊明话的前一半, _______ 对他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
③ _______ 不读书, _______ 不能了解书中道理(会意)。
④ _______ 陶渊明知道读书的要诀在于會意, _______ 他 _______ 会意 _______ 废寝忘食。 _______ 真正的会意又不容易, _______ 他只好说不求甚解。
【策略解读】
课堂中文本教学重点之一是议论文思路结构分析、概括。第一题简表就对文本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整合和进一步理解,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作者的写作想法,更好地明确文本主旨。第二题是填写关联词,是教师对学生梳理行文思路这一课堂学习情况的进一步反馈,旨在帮助学生厘清结构,明确文本主旨。这样的做法长期实践,学生的思维品质必有提高。
这些内容之间的推测,都是依据文本、符合逻辑的,要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联,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前后联系,更要将分散开的关键性语句围绕中心来推断内在的逻辑性。实际教学中,与传统的直接概括相比,学生还是对这种略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更有兴趣。
三、路径提示,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课程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教材中的文本多为叙事类文章,内在的审美性必不可少。语文教学要带领学生陶冶情操,品析语言,领悟生命等。学生在这些教学行为中感知、理解、鉴赏文本,通过个体阅读行为对文本产生良好的审美情感,从而滋养性情,升华精神,增强自我意识。
平日课堂中教师解释知识、提问中心的方法运用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行为更多关注的是“点”而忽略了“面”,有着零散、枯燥的特点。笔者思考,如何能建立教学中的大局观,牵一“点”而动全文,重知识的同时训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尤其是概括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符合文本特征的问题链,指引学生走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在教学《散步》的过程中,基于教学目标“1.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品读文本蕴含的生命之美;2.体会中年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设计了以下问题链:
1.同学们平时散步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记忆深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3.“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这些内容怎么朗读?
4.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怎么解决的?为什么详写这部分?
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想表达什么?与前面对生命的感叹有何关联?
6.你从本课学习中,学会了如何学习这一类文章?
【策略解读】
在多形式朗读中,学生自主地与文本交流情感,沉浸其中,自我体味。通过文本前后关联,理解文字背后作者内心矛盾点的根源,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敬重、对亲情的爱护,也鼓励学生对传统教学中尊老爱幼主旨的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以结尾句为抓手,通过分析、比较等教学策略,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从文本研读中理解生命、亲情、责任三者的关联,试图在深度阅读中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堂中允许学生对主旨有多元解读,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再去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回答就会得心应手,也会更加准确、全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单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习得的内容会逐渐内化为自我思考方式,学生对文本也会形成自我的审美情趣。
四、板书重组,优化整体性阅读结构
板书是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达。它抽取了教学内容中本质的、精要的部分,用鲜明的结构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学生感性、内化、重组的认知。同时,它体现了设计者的思维逻辑、策略质量,给出了整体性阅读的结构,多样的形式可以简化部分教学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有的是提纲式的,有的是表格式的,有的是填空题式的,等等,当然要依据文本自身特式来定。
笔者以六年级第二单元《花脸》为例,谈谈图表式板书。《花脸》一文围绕作者喜爱花脸的情感,回忆了自己买花脸、戴花脸不舍得摘的事情,这一过程中表达了作者不同时段对花脸的喜爱程度、内在情感的不同。如若只是在文中圈划语句朗读,品析一下体现情感的语句,学生在头脑中也是浮光掠影。笔者利用板书将人物情感变化显现出来,尤其是不同时段喜愛花脸的不同情感程度及理由(如下图1)。学生了解人物情感变化,从而更完整地了解内容,概括起来更全面。
【策略解读】
在学习《口哨》时,笔者沿用这种方法(如图2),不仅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也在不同学生的展示、比较、讨论中,基于学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学生对结尾的理解更贴合作者,更准确地把握了文本主旨。有的学生还会运用这种策略于写作中,利用图表设计作文提纲,有思考地落笔。
总之,一种课堂教学策略不可能达成所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但也不会只针对一种核心素养。叶圣陶老先生认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导一番,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结。”在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必定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思辨力、整体观、审美情趣等。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下,一堂课的教学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重叠、交集的教学策略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当然,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文体,培养概括能力的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是要继续研究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大文.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在积累中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2] 钟启泉,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6-165.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