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梅
[摘 要]作文要更好地表达与诠释情感,必定要借助良好的语言表现力,因此作文语言训练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但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一直不好把握。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训练:真、美、力。这是作文语言的三种境界,也是三种语言特色的梯级呈现。
[关键词]语言训练;语言境界;真;美;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11-02
关于语言,英国著名诗人、哲学家T.E.休姆在《沉思录》中谈到“语言,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法国作家蒙田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而作文,恰恰是需要借诸笔端的语言文字这种公众事物来传达个人主观感受,诠释灵魂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看来,对于占据了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加强语言训练就成了必要和重要。而我认为作文语言应有三境界:真、美、力。这既是作文呈现的三种语言特色,也是语言的三个层面。
境界一:真
俗话说“语言是真的好,狐皮是红的好”,唯“真”能打动人;鲁迅也说“油滑是文章的大敌”;为哄而写的“假大空”更是文章的头号杀手,语言一旦表现过度,虚情假意,就失去了作文的感染力。因而,纯真、质朴、不作态,真实自然地流露内心情感,才是作文语言表现的第一境界。
朱自清的《背影》叙述了浦口送别一事,刻画了一个并不出众的父亲,却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场景真实,打动了无数人,改变了无数人对于父爱的认知。这就是“真”的力量。
如何求“真”?首先,一开始作文就应鼓励学生说真话,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怎么说。
喜怒哀乐的真情流露才是读者最想品味的,也是最能激起共鸣的。让学生直接描写出来,不惧想法的稚嫩,嫩有嫩的可爱;可写牢骚话,那是自己的感情倾诉;更能调侃自己行动的愚钝,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至于涉及思想、人品不当之处,可先肯定其真实的一面,再慢慢引导,哪些可以换个角度说,或有选择地说更有利于表达情感。毕竟语文承着“文以载道”的教义。既然他们没有恶意,有话可说,何不让他们一吐为快。我们只要遵循一条原则就好:先让他们想说、敢说,然后才是会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我们想要的最美景致吧。因此,教师要有一颗宽容、赞赏的心及善于赞美鼓励的语言。相应的,对于写一些假大空、口号式的套话,借用引用过多来凑数字的做法一开始就要刹住,允许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当然,我们在求真中要注意:(一)要教会学生处理好生活素材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生活中的原型只是素材,不能等同于艺术形象,如果一切都是现成的,作者只是记录下来,那岂不是太无能了?把零散的事实拼凑起来,表现内心真实的想法,也是一种真实。真,不是死板。(二)教会学生扩句,陈述的语言要细腻一些,说得有板有眼,有可视感,情真意切,让作文成为艺术的、生活的、情感的真切自然外流之所。
境界二:美
前面谈到的自然真实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美,而恰如其分的雕饰也是别有韵味的美。正所谓“三分原貌七分装扮”,优美的语言往往能让平凡的材料、普通的构思添光加彩,掩盖一些本质上的瑕疵。我們来谈谈如何修饰语言,使之焕发“美色”。
着力打造诗化的具有画面感的语言。顾名思义,诗化的语言是像诗一样美的语言。那么诗有什么语言特点?工词、工句(偶句),具有音韵美;善于用修辞格,进而借助意象营造出一种或明或暗、或刚或柔的意境美和图画美。
想要语言美,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炼字锻句的能力。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在《论诗吟》中谈到“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这两句大意是,锤炼词语就能得到奇妙的文句,锤炼主题就能得到耐人回想的意味。这两句告诉我们,无论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语言文字,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进入妙境,贾岛的“推敲”就是一个典例。因此,在讲诗歌时,多就炼字锻句的典例给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欣赏,让他们体会到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除了课本的例子,不妨让学生多接触欣赏一些优美的现代诗。徐志摩、戴望舒、席慕蓉、汪国真、仓央嘉措、吴秀华等的诗都是美不胜收的诗,可以举行诗歌讲座、诗歌诵读、诗歌鉴赏等活动,让他们体会诗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而爱上诗;鼓励他们学写诗,用诗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了一个好词、一个好句,营造了一个好意境都可以是表扬及赞赏的理由,更是推动其前行的动力源。
要表现语言的美感还要避免语言的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平淡的语言是无味的,致文索然,无人愿品。“山雨欲来风满楼”,造点势,顺点风,或平地一声雷,总比平淡要有看头。在平时描写中不妨多提倡,除了直接借诗词提美语美境,一些经典描写片段展现出的美境也是可以借力的工具。这种效果一可借情节造势,二可依赖词性句式本身的特点推高。避开情节不谈,我们来谈如何依赖词性句式本身的特点推高避平淡:既可借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又可借抒情句、问句、名句,还可借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对偶句等修辞句,也可借大幅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一段的经典描写中,用了6个准确的动词“走、探、爬、攀、缩、倾”,用了3个形容词“蹒跚、慢慢、微倾”来修饰这些动作,把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生动地表现出来,加之“尚不大难”“就不容易了”“显出努力的样子”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这些自然真实流露的心理语言,画面感很强,感染力更强。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走路,动作艰难而努力的样子便定格在了读者心中,写尽了父亲对孩子深厚无私的爱。这就是语言本身散发出的一种感人的美。
境界三:力
一篇文章,如果只有浅层感性的描写、叙事,就事论事,缺乏理性的思考、深透的思辨性语言,体现不出作者的思考、情感、智慧,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还是不足打动人、引起共鸣的。因而,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我认为文章不妨多一些思辨,多一些理性透视,多一些智慧或诙谐,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而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一)用议论性的语言增思想之力
对所见所闻多一些深入的思考,不断质问为什么,培养究根寻底的习惯,学会反思,对今后的思索、坚守,分析原因与结果、对与错,以增强文章的思想性,这样的语言更有思辨性,更深彻。语言是灵魂的解释者,有思想、有深度的灵魂力量是无穷大的,而作者的观点、思考的过程往往是记叙文画龙点睛之笔,能升华主题,更是文章的价值所在。鲁迅的《故乡》如果没有最后一部分对故乡现状的思考,对未来的探索与决心,停在对故乡现状的描写和记叙上,文章的思想内涵就浅了,触及人们内心的力量就少了,当然,文章的原有价值就降低了。
(二)来一些强烈的抒情句,内心的独白,心灵的追问,增情感之力
冰心的《荷叶·母亲》中“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强烈的抒情与追问,把对母亲的爱与赞美推到了极点,极富感染力。
(三)多一些智慧与诙谐的语言或故事,增智慧之光
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寻味。以唐伯虎为一老妇祝寿为例:起笔“这个女人不是人”,一言既出,老妇脸现怒色;“九天仙女下凡尘”,由怒变喜;“生儿个个都是贼”,儿女皆惊;“偷来蟠桃献至亲”,结语一出,众人欢娱。语言充满机变,令人叹为观止。学生虽还未能达到这种程度,但“黑”自己一下,开开玩笑还是可以的。用智慧打造亮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才富有魅力,这样的文章更受人欢迎。
语言的锤炼是历久的,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这三个层次,它需要循序渐进,有梯度。此外平时每文一出,必要多修改,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平时多积累交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使文章语言的呈现达到真、美、力——真美丽的盛景,助思想情感大放异彩,成就名篇佳作。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