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军 刘成兵
摘 要:随着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与发展,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也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与承载的作用。本文从厘清大课间活动的内涵与发展现状出发,紧抓其特点与规律,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开发设计大课间活动内容,寻找策略与方法,跟进管理与评价,使得学校大课间活动科学而又高效。
关键词: 内涵;依据;策略;大课间活动;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6-0019-03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重点工作之一,是学校活动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地区或者学校的发展还不够均衡,这主要还是因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或是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缺少对大课间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导致部分地区的大课间活动缺少内涵与有效措施,活动效率不高。
一、内涵之维:厘清大课间活动价值及模式,理念先行
1982年第1期的《学校体育》杂志上报道的北京石景山区古城小学“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中,首次有了“大课间”这一说法。随着学校体育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大课间活动被赋予更多的功能。一是教育功能,通过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其积极参加锻炼的习惯;二是促进健康,大課间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活动平台,一切大课间活动均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三是调节功能,除对学生身体机能的活动调节,更是为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提供帮助。大课间活动有利于学生适当地放松身心,对大脑适当地调节,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当前大课间活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活动时间长且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练习强度适宜。目前大多数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模式有以下四种:一是“先分后合”的大课间模式,学生以班级或者年级,或者是以兴趣项目为单位先分组活动,再进行统一规定项目活动(如广播操、学校自编操等);二是“先合再分”的大课间模式,即先进行统一规定项目活动,再分组活动;三是“分与合相结合”大课间模式,这根据学校大课间设计要求可以是“合-分-合”的模式,也可以是“分-合-分”的模式;第四种是只合不分的模式,一般指冬季跑操,每班整齐划一活动。大课间活动是基于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类校本课程,为培育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而服务。因此,只有挖掘大课间活动内涵,厘清其活动价值及模式,秉着先进的理念先行,才能为大课间活动高质量的开展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依据之维:分析现状找准方向,有的放矢设计
1.目前大课间开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如今大课间活动时间增长,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2005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和学校要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目前,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各级各类学校的班容量增大,相对固定的教学资源有限,大课间活动效率低;二是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内容不够丰富,大课间活动单一;三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如何体现地方或学校特色等,都成了当下很多学校在实施大课间活动时面对的问题。
2.常见的大课间活动内容
大课间活动没有固定的开展内容,随着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大课间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并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出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大课间活动实效的内容(表1)。
在设计与实施大课间活动时,会将大课间活动内容基于校情、学情进行有效的组合,并根据学校资源进行有效的二次开发与应用。此外,传统意义上的大课间活动一般在室外进行较多。如受学校场地限制或遇恶劣天气影响,室内大课间活动常见以室内操与简单的体育游戏或体能小练习为主。
3.大课间活动设计的依据
(1)基于学生对学校丰富课程设置的需求。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课程,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大课间活动是典型的活动类课程,基于大课间活动的特点、规律与要求,以及大课间活动在学校的影响力,使得大课间活动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课程体系下活动类课程开发形式。所以在进行大课间活动的设计时,首先将大课间置于学校课程体系之中,进行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师生共同参与,体现教育民主化的思想。
(2)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要求。当前很多学校开展了体育特色项目作为学校的品牌,真正体现体育项目“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比如当前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大课间一般围绕足球项目进行设计与实施。以“合-分”大课间活动模式为例,一般先是全校的大课间足球操,然后分班级或项目开展不同形式的足球技能练习或足球游戏活动,如运球绕杆、射门、垫球挑战赛等。此外,对于其他体育项目(包括民间传统项目)开发的大课间活动也较多,如江苏省常州勤业中学的跳绳开发,从集体跳绳到分组花样跳绳,从单人到多人,且形式丰富多样,跳绳成为该校体育的品牌项目,多次在全国推广。
(3)基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背景。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区跨度较大,且地方特色浓厚,使得学校体育大课间开发上有更多的空间,项目呈现多样化、地方与民族特色化趋势。如广西南宁第二中学大课间模式,先进行全校性的操场慢跑热身,然后分组、分项目进行地方特色的项目活动练习,如“抛绣球——广西壮族游戏”“抢花炮——壮族游戏”“珍珠球-满族的体育小比赛”等各种民族体育活动。大课间进行科学分组活动,每周进行轮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开发与设计大课间活动时,许多学校受限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城市学校学生数容量大,器材能相对保证,但空间有限,人均活动面积不高。而农村学校班容量相对较小,人均活动面积大,但器材往往相对短缺。面对这些问题,对于城市学校,可以开发利用走廊过道,利用学校一切可用资源,结合大课间体育项目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大课间活动内容。而农村学校利用校外资源和利用自制的体育器材,也可对运动项目进行适当改造,尽量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效率。
三、策略之维:把握正确实施方法,谨防错误倾向发生
1.实施大课间活动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1)校长领衔,全员参与。一个高效率的学校大课间活动,必须是在学校一把手校长的直接领衔下开展实施的,发挥全校教师的力量。校长能保证大课间活动时间、人员的正常调配、场地器材等活动资源的到位。全校教师中重点是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与体育教师。无论是前期的大课间活动设计还是后期的活动总结与反思,都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2)內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课间活动需要发挥学校全体师生的智慧,力求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除开展常见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外,可根据学校现有场地器材,结合学生的特点将项目进行适当改造,以及开展民族、民间、民俗类的体育项目。此外,在大课间活动中,多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轮换,可根据实际情况,如时间、项目等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轮换或轮转,保持学生课间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
(3)跟踪管理,注重考评。有好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与方案,以及活动的正常实施开展,而没有行之有效的跟踪管理与考评,大课间活动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这里跟踪管理主要基于学校行政管理层面,层层推进,这也是保证大课间活动能持续高质量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如图1所示“学校大课间活动跟踪管理与评价模式”。
2.谨防几种错误的倾向
学校大课间活动是学校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更是学校体育重点工作之一。在当前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大方向指导下,其为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供平台。使得一线教育工作者理清工作思路,科学高效地实施学校大课间活动工作,避免在开展中产生错误的倾向。一是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开发与设计切勿追求奢华化,需因地制宜,挖掘学校现有的资源,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经济性,产生最大的效益。切勿求大、求奇、求排场,应以提高学生课间活动效率为根本己任。二是大课间活动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学生活动类课程,去除表演化的倾向,将常态化的活动开展作为学校重要工作,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三是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忌形式化,少政治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烙印,多追求大课间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价值追求,高度保持形式与内容、形式内容与目标相一致。真正以发挥大课间活动功能价值为根本出发点,切实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潘邵伟.江苏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