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始意念”走向“思维构建”

2018-09-21 11:10卓元姚超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结合律交换律加数

卓元 姚超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55~5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它们进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发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与发现、抽象与概括、归纳与类比等能力,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运用意识与符号意识。

3.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与习惯,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算式间相等关系,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朝三暮四”,初感规律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看的动画片,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但是看动画片儿是有要求的:一要认真地看,了解动画片当中的内容;二看完后要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播放视频《朝三暮四》动画故事,学生认真观看动画片)这个养猴人,原来每天早上给猴子几颗橡子吃?

生:3颗(师板书:3)

师:原来每天晚上给猴子几颗橡子吃?

生:4颗(师板书:4)

师:这一天给猴子一共多少颗橡子吃?

生:7颗(师板书:7)

师:也就是3+4=7(师板书:3+4=7)。后来,这个养猴子的人,每天早上给猴子几颗橡子吃?

生:4颗(师板书:4)

师:后来每天晚上给猴子几颗橡子吃

生:3颗。(师板书:3)

师:现在每只猴子一天共吃几颗?

生:7颗。(师板书:7)

师:也就是4+3=7(师板书:4+3=7),猴子一天吃的橡子总数变没变?

生:没有变。

师:这(指3+4=7)一个算式,结果是几?

生:是7。

师:这(指4+3=7)个算式结果是几?

生:是7。

师:他们的结果都是多少?

生:都是7。

师:大家看看,能不能写成这样的等式?3+4=4+3(板书:3+4=4+3)

生:可以。

【设计说明】“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指人说话办事反复无常等,但这里把它借用过来作为一种给学生数学学习的特别材料。从早上3颗、晚上4颗,到变成早上4颗、晚上3颗,其实这一天猴子吃的总数始终是7颗不变。对于猴子来说关注点是吃的多与少的问题,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心理会存有疑问:“朝三暮四”的故事与数学学习有什么关系呢?这就给学生一种想破解自己心中谜团的心理,在这种欲望心理的驱动下,学生也就会顺理成章地进入探究运算律的“围城”,在“围城”里会不停地探索而去满足自己的心理存疑“欲望”。

二、制造悬疑,探索规律(加法交换律)

师:大家看这个式子(指3+4=4+3)的等号两边,左边结果是多少?

生:7。

師:右边呢?

生:7。

师:通过计算这两个式子的结果都是7,所以这两个式子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能写出像这样等号两边相等的式子吗?

生:能。

师:学生写,教师巡视。通过刚才的巡视,老师发现大家都可以顺利地写出来,并且写得十分正确。(教师请一名学生起来说说写的式子)

生:7+8=8+7(师板书)

师:正确,谁接着说。

生:6+9=9+6(师板书)

师:再找一名同学说说。

生:5+8=8+5(师板书)

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没有?

生:有。

师:老师就不再请你们一个一个地说了。这是一位数加一位数的情况,想一想,两位数加两位数能不能写出这样的等式?

生:能。

师:能,就写一个呀(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23+48=48+23(师板书)

师:请小A同学来说说。

生:69+82=82+69(师板书)

师:请小B同学来说说。

生:27+58=58+27(师板书)

师:凡是写好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大家都写了出来,说明这样的等式是不是有很多很多呢?

生:是的(板书……)。

师:三位数加三位数能不能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生:能。

师:能,就写呀(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1:126+547=547+123

生2:323+874=874+323

生3:999+111=111+999

生4:745+192=192+745

师: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呢?

生:不能(板书……)。

师:两位数加三位数能不能写出这样的等式呢?图(1)

生:能。

师:能,就写呀(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1:25+137=137+25。

生2:872+66=66+872。

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没有?

生:有(板书……)。

师:0加一个数能不能写出这样的等式?

生:能。

师:能,就写呀(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1:0+29=29+0

生2:222+0=0+222

师:这样的等式还有没有?

生:有(板书……)。

师:老师发现,这些都是0、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相加的情况。你们以前有没有认识过小数?

生:认识过。

师:小数加小数,能不能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生:能。

师:分数加分数,能不能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生:能。

【设计说明】我们知道,学生对“数”是十分熟悉的,所以用“数”写成的等式学生顺手拈来,无论是几位数加几位数,在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会毫无疑虑写下许多两个数相加的等式,并且在写下来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喜悦,自信地确保正确。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许许多多两个数相加的情况,而且也展现了两个数相加的不同种类,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播下了比较、观察、概括、归纳的种子,为下边提炼规律埋下伏笔。

师:无论0,还是整数、小数、分数都是用数写成这样的等式。如果不用数,用汉字行不行?

生:行。

师:用图形行不行?

生:行。

师:行,就写呀(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教师板书)。

师:她用△表示一个加数,用○表示另一个加数,于是就有△+○=○+△。还有吗?

生:A+B=B+A(教师板书)。

师:用A表示一个加数,用B表示一个加数,于是就有A+B=B+A。还有吗?

生:甲+乙=乙+甲(教师板书)。

师:他用甲表示一个加数,用乙表示一个加数。于是就有甲+乙=乙+甲。还有吗?

生:拼+搏=搏+拼(教师板书)。

师:他用拼代表一个加数,用搏代表一个加数,于是就有拼+搏=搏+拼。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有(板书……)

【设计说明】上边教学中用“数”来表示相等的式子,此时用“如果”来转折,把学生引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写成这样的等式用数可以,用图形、字母、汉字同样可以。这为学生下边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提炼出加法交换律做好有效的奠基。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式子。等号的两边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呢?先想一想,想好了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先观察、比较、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生1:他们那个加数的位置前后变了,前边的变到后边了,后边变到前面了。

生2:等号两边式子的数没变,只是位置变了,但和没有变。

师:也就是(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

生:是的。

师:你(指一名学生)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他们只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没有变。

师:大家的发现和他们发现有不一样的吗?

生:没有。

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在数学里一般用a、b两个字母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

生:(齐说)a+b=b+a(板书)

师:同学们真的了不起呀,从“朝三暮四”的一個动画故事,像数学家一样探究出了加法交换律。

【设计说明】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知识,而在于教智慧、教思想。一个智慧的人,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加法交换律”的古人思想雏形就是“朝三暮四”,养猴人只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让猴子变得欣喜起来。从“朝三暮四”的故事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累积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实体习题,这时学生心理发生瞬间的灵感,那么多的等式加数不变,只是交换位置的例子,从中会有什么规律吗?它们的和不变,只是交换了位置,这是什么规律呢?这时通过比较与发现,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实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不完全归纳法给学生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即在万千的事物中去比较与发现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并利用这种本质特征去化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索经历中得到成功、快乐,得到发现的惊诧感到数学的学习是轻松的、是快乐的、是有兴趣的,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顺水推舟,促生规律(加法结合律)

师:刚才从两个加数相加的情况中探究出加法交换律,如果两个以上的数相加,会有什么规律呢?(出示图1)

我们学校将举行跳绳、踢毽子比赛,每个班级都要组队参赛,我们先选拔出男生28人去跳绳,女生17人去跳绳,女生23人去踢毽子,参加活动一共多少人?你会算吗?

生:会。

师:会列算式吗?

生:会。

师:会,就列呀(生列算式,教师巡视)。

生:28+17+23。

师:你们会脱式计算吗?

生:会呀。

师:那就开始算吧(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从中找出两名不同算法的学生待板演),现在老师请两名学生到前边进行计算。

生1:28+17+23 生2:28+17+23

=45+23 =28+(17+23)

=68(人) =28+40

答:参加活动一共68人 =68(人)

答:参加活动一共68人

师:请听听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先算出跳绳一共有多少人,再用跳绳的人数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就得到一共有68人。

生2:我是先算出女生一共多少人,用男生的人数加上女生的人数,就得到一共有68人。

师:由此,我们得知相同的算式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无论是用什么方法他们的结果都是多少?

生:68。

师:既然都是68,你们看可以写成这样〔板书:(28+17)+23=28+(17+23)〕的等式吗?

生:可以。

师:我们通过计算得出结果相同,但算法不同。(出示图2)先计算,再填空。

师:通过计算得知(45+25)+16是多少?

生:86。

师:通过计算得知45+(25+16)是多少?

生:86。

师:两边都是86。那么○里能不能填等号?

生:能。

师:这一题〔指(39+18)+22○39+(18+22)〕呢?

生:也是填等号。

师:根据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吗?

生:有。

師:我们根据这几组等式,仔细观察等号左边和右边,通过对比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想好了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倾听)。三个数相加,怎么样?

生1:三个数相加,可以先算前两个,也可以先算后两个,和不变。

生2:无论是先算前面两个,还是先算后边两个,他们的和是不变的。(板书:三个数相加,可以先算前两个加数,也可以先算后两个加数,它们的和不变。这个规律叫作加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三个加数,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师:在古代就有人把加法结合律的思想运用到战争当中,请大家体会是如何运用的(播放视频《远交近攻》动画片)。

【设计说明】经过上一个规律的探索,学生具有了相应的探索心理基础。此时学生会想,这是三个数相加的情况,刚才两个数相加是交换位置,这里位置没有交换,而是添加了括号确定先算与后算的问题,学生思维中会瞬间一闪,无论是先计算谁和都是不变的,加法结合律的雏形就在学生心里烙下了印。这时教学无需再举众多的实体习题,加法结合律的得出就水道渠成了。这样,作为学生的思维长出了翅膀,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顺手推舟中积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经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但这里有一个忌讳,17与23的结合“凑整”会误入“简便”之途,这里只谈“结合”不聊“简便”,否则会使教学越位超前,削弱了例2的教学。

四、变式练习,再识规律

1.用线连出左右相等的式子

75+542 342+0

(69+37)+63 (75+25)+123

0+342 542+75

75+(25+123) 69+(37+63)

2.运用加法运算律填空

96+○=○+96 A+○=0+○ X+Z+K=(○+○)+Z

○+598+156=○+244+○ C+d+55=d+○+○

3.○里填入哪些数可以使计算方便

(36+○)+67=36+(○+67)

(先由学生完成,然后师生共同讲评)

【设计说明】习题的内容不多,主要是对运算律理解与巩固进行设计的,但内容涵盖了多种类型,正因为类型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于加法运算律的逆向思考。正因为有正有逆,加法运算律在学生的思维中扎下根,再运用其解决问题才得心应手。

五、总结内容,强化规律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相互交流一下,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或两个以上的思想。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研究出加法的两个运算律,你对学习数学有什么感想、感触呢,请说说吧。(教师提问,学生表述)

六、延伸思考,拓展规律

师:加法有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当中有没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呢?

生:有。

生:没有。

师:到底有没有呢?在课后写下你的猜想并举例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设计说明】一节教学内容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在一个终点的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开始,所以要教给学生一个数学结论探究的“魔法棒”,让他们仿照加法运算律的探究过程,去通过大量的实体习题,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就会生长出一对高飞的翅膀,今后每每遇到疑问会先去猜想再去举例最后验证猜想,有时候猜想不一定正确,但可以导致一个更好猜想的发生。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结合律交换律加数
根据常用关系来推算
奇数凑20
“数数”求源,叩问本质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探究求和问题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
喜羊羊的比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