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英
[摘 要]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最终获得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学时,教师在把“说”作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通过说图意,说操作过程,说算法和说反思等环节的训练,逐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交流;思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和分享的工具,“会说”是学生“学会”的标志。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词汇贫乏,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说数学”。就此,我结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教学内容,谈谈课堂上以“说”促交流,以“说”促思考,以“说”促发展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说图意——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一年级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周围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个班级里,有大胆好表现的学生,也有胆小不敢表达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怕说错常常默默无言。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我们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呵护、鼓励,努力为学生营造“说”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学习成果,促进有效交流。
(一)会说情境图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教材精心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图和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信息,需要经历探索的过程才能理解。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说图意,学会收集信息,学会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9+4时,可以先用课件动态出示P88学校运动会的情境图,然后有序提问:(1)图中有哪些比赛项目?除了比赛的同学,还有一些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啦啦队表演和分饮料)(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 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参加?(亲近学生,激发参与兴趣,着重引导学生说赛跑、啦啦队各部分人数和有关饮料的信息)(3)同学们的眼力真好(满足学生好表扬的心理需求,激励参与)!找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那么根据箱子内有9盒飲料、箱子外有4盒饮料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饮料?)最后让学生把知道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会看情境图(知道主题、主要内容);二是让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三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正是在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悄无声息地经历了说图意的三个步骤,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会说练习题插图
学生会说图意,知道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教材的练习中有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插图,如P96第四题(如图)。图中呈现的内容比较丰富,学生往往因为年龄小难以有序收集信息,造成学习困难。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经历从图中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说图意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说说看到什么,再分别数一数数量各是多少,并记录在相应图形的旁边,然后放手鼓励学生用三句简单的话(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说出图意,学生在互动分享过程中豁然开朗,体会到从插图能发现并提出好几个问题。在学生解答完“一共有多少串糖葫芦?”之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有这么多数,为什么选择7+5呢?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到问题与条件的联系,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二、说操作——丰富感知,清晰表象
布鲁纳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即动作的、映象的和符号的认知结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教材非常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例题和练习中都设计有较多的动手操作示意图。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参与指导,首先确保学生学具到位,操作到位,然后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中完善对算理的理解,为最终脱离实物直接抽象算法打好基础。
一位老师教学9+4时,先请用“凑十法”计算的学生上台操作演示,接着用课件动态演示操作过程,再让每个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操作过程。在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又在算式下面标注出口算过程图,最后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说出来。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思维过程,从多方面丰富了学生对“凑十法”算理的感知,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最终促使外部动作转化为智力活动。
三、说算法——明晰算理,形成技能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特别崇拜老师。他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倾听并捕捉学生交流中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完善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模式,并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模仿、顺应和同化,进而完善认知结构。如教学9+4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说“凑十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看着框架图(指口算过程图),及时示范“凑十法”的数学语言表达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说算法,请看教学片断。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指“凑十法”)可以用这个框架图来表示,把4分成1和3,9+1=10,10+3=13(教师边说边填写框架图)。谁听清了?看着这个图,谁也能像老师这样说一遍?(生略)
师:说得挺完整的!这种想法很重要,谁还能再说一遍?(生略)
师:你也说得挺好,一下就学会了,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也互相说一遍。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凑十法”,教师先让个别学生模仿着说,然后同桌互相说,最后再适当指名说(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采用了让不同学生多次复述或转述的方法,反复加强学生对算法理解的内化程度,教学扎实到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策略行之有效,值得借鉴。
四、说反思——理顺步骤,总结提升
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好途径。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逐步让学生学习并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需要经历的步骤,即理解题意——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反思。教学时应重视解题后的回顾反思环节,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学生以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P97例5求啦啦队一共有多少人?当学生用8+7=15(人)(第一排的人数加上第二排的人数)、9+6=15(人)(按照性别把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后,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回顾反思。以“他们的解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列的算式也就不同;以“观察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解答方法(都是用加法)相同;以“一起回忆下,我们是怎样解题的”使学生进一步理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最后以“解决一个问题时,只能有一种解法吗?”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能把基本的过程清晰地表述出来的时候,那么他的思路就是清晰的。一年级的数学课堂要把“说”的训练当作课堂教学的新常态,鼓励人人参与,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把自己“想到的”大胆“说”给别人“听”,通过交流分享彼此见解,引发思维碰撞,激发智慧火花,生成精彩成果,完善认知结构,促进教学相长,收获精彩课堂。
[参 考 文 献]
[1]罗鸣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赖一郎.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指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