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于学术为何要读研

2018-09-20 16:38王冰雅
南方周末 2018-09-20
关键词:应届生知识性读研

应届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总体低于往届生,这是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更加了解,学习目的明确,对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也更加珍视。

王冰雅

新学年伊始,自习室座位也随之紧张起来。放眼望去,每张桌子上都垒起高高的书墙,多是些公务员、研究生、教师资格证之类的备考书籍。真正“读书”的学生倒寥寥可数。我校以文史见长,素有“勤学”美名。只是当所学皆为考试,言谈无非仕途,又不免令人感慨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研究缺乏内在动力,对学术的认同感不高,在研究生群体中绝非个例。课业和论文被动完成,阅读任务被抛诸脑后、经典作品被束之高阁。期末时,用几天时间随便诌一篇“学术论文”,甚至以本科期间写过的课程论文作为结课作业,倒也能蒙混过关。学术热情不再、专业态度不再、切磋琢磨的学习精神不再,取而代之的,则是浮躁焦虑之风。

为什么这些研究生离学术道路越来越远?

当然,学生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宏观角度看,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研究动机功利化。读研并非出于学术理想,而是被当作就业跳板。据中国教育在线《2017中国研招报告》对读研群体的动因调查,因“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读研的考生占比达35%。不可否认,名校与学历论要求仍然广泛存在于招聘环节中,例如不少单位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双一流大学或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一些本科就读院校不理想的学生,为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而选择考研到更高水平的高校就读,这便出现所谓“洗学历”的现象。

加之人文学科教学与就业严重脱节,研究生缺乏职业技能,面临就业难题。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岗位的准入,或者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或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实习经历,而实习耗时少则三月,多则半年至一年。因此,学习期间,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考、实习,甚至出现学业与实习倒置的情况。

研究生,本是学术人才的后备队伍。导师大多希望招到以学术为志业的研究型人才。然而,现行以“统考+复试”的招考方式,在选拔真正具有科研潜力和学术热情的学生方面仍然存在漏洞。初试阶段,专业课考试以知识性测试为主,考察学生对本科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知识性测试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察是有限的,从应试方法来讲,只要把考试指定书目背熟,掌握题型和答题方法,即可获得复试资格。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延续知识性测试,考察本专业核心科目;至于面试,导师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追求和个人品行。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术队伍体量不断扩大,但是钱学森之问依然难解,高学(位)低能者比比皆是。

即便是怀抱学术热情的学生,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环境下,也会逐渐迷失学术方向。犹记得刚入学时,寝室四人中有三人怀抱读博梦,两年过去,坚持读博的只余一人。就我熟悉的某校而言,在学生尚缺乏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情况下,研究生培养存在“严进严出中间松懈”的问题。研究生课堂注水严重,三小时课时往往被压缩三分之一;授课方式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部分公共课程不成体系,学生收获甚微;教授经常因为开会而“请假”或“早退”;学生数月难见导师,更有甚者,一些学术大咖门下的学生被“托管”给其他导师,师生关系名存实亡。如此学习氛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自然难产,老师烦恼,学生痛苦。

上述研究生教育困局,涉及就业环境、招考制度、培养方式等方面,需要每一位相关者反思教育的意义。我国应届生读研比例向来高于往届生,而应届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总体低于往届生,这是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更加了解,学习目的明确,对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也更加珍视。读研从来不应是应届生的专利。任何人有学习需要,都可以随时回到校园学习。欧美大学硕士课堂上可以看到白发老人、已婚妈妈等不同年龄阶段、工作背景的人,一个人可以拿到多个硕士学位。就个体而言,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或有助于缓解现实困境。希望在我国硕士课堂上,真正“为学问而学问”的学生越来越多。

(作者系高校研究生)

猜你喜欢
应届生知识性读研
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的三条教学路径
解析校招,读懂毕业生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四学生的职业咨询案例报告
神数据
关于在校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调查报告
2017年应届生就业:硕士生起薪比本科生高1600元
数据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与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