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强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尚不完善,未形成像其他学科一样完备而强大的课程理论作支撑,没有成熟系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针对目前中小學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在新课改大潮的影响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正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二十年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如何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法来提高课堂实效的,在教学实践中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有些想法不够成熟,但相信会对大家有一定帮助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自主合作;任务设计;反馈评价
新课程倡导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接触新内容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上机体验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这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的探索学习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探索式学习中,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及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自主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与个人思维。
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为载体”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任务,其精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总结出使用这一模式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设计任务是关键
任务是一堂课的核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任务驱动”就是将所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一个有价值的任务,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任务具有吸引力——贴近生活,培养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学生容易对本学科产生兴趣的萌芽为起点,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要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任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注意与其他学科整合
设计任务时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规律,调动学生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要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相联系,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的任务。这样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通过练习实践,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他们良好的信息素质。比如讲解“画图”中“图片翻转”时可让同学们制作一个倒“福”字。要完成该任务,既要复习旧知识“为图画添加文字”,又要用到剪贴、复制、图形翻转等新知识,把它们综合起来。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要求既要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表格,还要渗透排版、分栏、审美等知识,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己发挥。
二、有效的反馈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注重巡视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练习,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好每次教学信息的“行程性”反馈评价。可以实现和矫正教学活动目的,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得到弥补,不正之处得到纠正,完善之处得到强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发现个别学生“反馈”的效果不佳时,教师要提出一些“暗示性”问题,启发其继续准确地完成练习。对反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老师既要修正自己的教法,又要修正学生的学法,统一、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进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作品展示交流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成果进行评价的最好方法。即设立“勇攀登科学高峰,学会应用电脑”的作品展示台,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完成任务时,组内可相互展示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再利用网络功能传送到每台学生机,让大家共同观察、欣赏。让制作者先自我说明或评价,再由其他同学集体点评,指出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这样的信息反馈和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不仅起了榜样示范作用,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肯定,受到了表扬;而且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促使他迎头赶上,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欣赏力。这样既使教师检查了教学质量,及时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又使学生摸清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