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2018-09-19 09:14任燕萍
教育界·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设策略问题情境

任燕萍

【摘要】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创设问题情境已形成共识,它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如何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文章在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对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基础学科,应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里所说的“问题”,必然是情境之中的问题。没有情境的“问题”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问题。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养成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因为符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还能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展现与解决过程。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尚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并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认知理论也强调“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最富建构意义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改造、重组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构建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重组、建构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时,新旧知识、信息之间就会产生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由此可见,人类,尤其是学生这一群体,要获得知识和经验,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唯一的途径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学生与情境的交流与互动,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不竭源泉。在学习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和问题解决使知识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发展。心理学家马秋斯金提出,创造条件让师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并合作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教学过程的真正意义不是也不应该是只局限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的知识这一模式,而是并且应该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的内部条件,去端正学生的内部认识动机,激发学生构建新知识的活力,即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创设问题情境与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学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缺少问题的情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缺少依附于情境的问题不但抽象而且特别枯燥乏味。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策思路

(一)围绕信息技术教学这一重难点

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程序设计、统计图表、信息集成、视音频编辑以及文本信息和图像数字化加工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尤其还涉及很多的软件工具。如果只按照内容的多少及其难度一步一步地来讲授或演示,不但会因时间不够而无法达成教学目标,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重难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通过提升学习能力来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例如,教学“图片信息的加工”这一部分内容时,“设置特殊画笔、绘制路径等”是教学的重点,而“使用图层、路径与选区的转化等”则是教学的难点。就以制作同学生日电子贺卡为例,如何制作精美的图片贺卡显然是问题情境。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几张精美贺卡的作用就很大,针对图片的制作方法、制作工艺、制作过程给学生一个提示,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已有的学习材料,共同完成贺卡的制作任务。

(二)关注问题情境与信息技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获得知识与乐趣。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紧紧围绕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假如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所要教学的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關联,不但无法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到促进作用,还会将学生引导到与所教知识无关的琐碎细节或者背离教学目标的漫无目的之中。以教学“视频信息的加工”为例,这部分内容除了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外,还要求学生对动画、视频的概念和本质特点要有所了解。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看过很多的影视与动画,而且也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情况下问题情境的创设自然而然就比较容易,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问题情境与信息技术知识之间如何建立起内在联系。为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分别找一些抽象化表现自然或人类活动的动画片或几段客观的视频和模拟,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思考。

(三)要将学生的经验与兴趣融入进去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真实问题。它是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载体。通过问题情境,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能力,而且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了出来。不过,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情境要以问题为基础,围绕问题来创设,脱离了问题的情境,就脱离了教学目标。所以,绝不允许为情境而创设情境。以教学“网络信息检索”为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懂得检索网络信息; 二是掌握运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三是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在问题情境的具体创设时,可以从传统节日这一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春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哪些习俗”为主题,教师可通过搜索并播放南方、东北、西北等地区以及藏族、彝族、壮族等民族春节习俗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提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习俗的形成与特点等问题。关于运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关键是教会学生掌握提炼关键词的方法等。关于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搜索工具。这样创设情境,就可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力竞相迸发。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实施步骤

(一)问题的准备与形成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也就是说,问题的准备是进行问题教学的前提,问题教学的质量取决于问题准备得好与不好。对于信息技术问题教学而言,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典型性、现实性、开放性等特征。以“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为例,我们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假如周末组织学生春游,要使这一次春游能顺利成行并且玩得开心舒服,你需要提前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比如通过电视、报纸、电话、网络、121电话查询等获取天气信息,通过公交、地铁、自行车、出租车等信息选择交通工具,根据郊游中饮食信息决定是自带食物还是附近就餐等等。

(二)问题的呈现

问题的呈现是为了使学生产生疑难而使用多媒体或网页等方式将学习问题呈现在师生面前。但问题的呈现并非简单的一件事,比如问题呈现的先后顺序、问题呈现的重点、问题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等。还有,问题是以学生的讲述来呈现还是以教师的描述来呈现?是以多媒体的方式来呈现还是以网页的方式来呈现?不管问题以何种形态呈现,都应该是叙事性或是故事性的,都应有情节,有重点,有矛盾性。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智慧的源泉充分涌流。例如,春游,就可通过学生讲述、教师描述、网上呈现等方式进行,信息的结构形式可采用按类型、分层次呈现。

(三)问题的讨论

问题呈现后,就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不管学生的意见是否正确,都要保证其不受批评和指责。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教师不能过早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要有意识地延迟自己对学习问题的分析与评判,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表达意见时不受约束和限制,才可能催生学生的創新精神和独特见解。例如,“春游”呈现选用何种交通工具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说要踩自行车,锻炼身体,很美妙;有的学生说要乘公交车,省力气又环保;等等。

(四)对问题点评

讨论阶段,学生发表了所有可能的意见,但这些意见不一定都正确,也有可能不正确。对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从更深的层次上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补充或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样做,不仅会使学生增强信心,活跃思维,还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宽容精神和对问题的看法站得高,看得远。最后,对学生在讨论中发表的意见,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归类、概括和提升。学生通过提炼,对学习问题的理解会更加准确和全面。教师通过对学生意见的评价,使学生从不同意见中受到启发。

(五)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对学生问题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主要意见和观点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这样对学生建构知识、体验过程,以及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掌握问题解决策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静华.浅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164.

[2]闫黎.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电脑迷,2017(01):158.

[3]刘晓琴.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8):193-194.

猜你喜欢
创设策略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例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如何有效创设数学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