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卿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而言是重要的基础科目。学习语文对于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高学习能力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如何更高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目标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学生特点,结合鲁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就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情况试做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一、小学阶段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识字、书写、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几个方面基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动学习能力等知识点以外的具体语言应用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帮助学生在小学六年语文学习过程中达成这一目标,一味地让学生死学明显是不可取的。
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善于观察、发现,思维发散且想象力丰富。对于教师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来看有利有弊。积极的方面是小学语文内容十分庞大,形式也十分丰富。教材在编写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尤其针对学习兴趣这方面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设计。而弊端也是难点就在于一个寓教于乐的方式怎样真正保证有效地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作用。小学生虽然有上述性格优点,但其注意力并不会长时间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事物上,而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兴趣不断降低。据统计,学生的兴趣点满足以下的函数曲线: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课堂时间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是在持续下降的,历经15~20分钟低潮之后才会缓慢回升到一个理想的水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课堂情景、环节的设置来保证一个有效的课堂节奏与教学模式的控制和使用。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角色转换思想对于教师优化课堂流程、改善教学效果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意义
教师角色转换的意义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的角色而言的。传统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教学活动发出者的角色。一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都由教师向学生提出,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完成知识点学习、回答问题、习题训练等内容,简单来说,教师主导着课堂的进度和进展。这种模式是有一定优点的,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它虽然可以在过程中做到教师全程掌握,但是授课时教师往往很难做到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接受,进而在课堂上调整授课节奏或者内容。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控制授课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授课任务,但是长时间的单向授课必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动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厌学情绪的滋生,影响学习效果。
而教师通过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彻底融入学生中间,从以前的“教学生学”向“带学生学”进行模式上的转变。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授课内容,为教师在课上的说课环节“瘦身”;也可以通过角色的改变丰富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角色转换方式的具体形式
我们已经对教师角色转换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对于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下文将结合鲁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低年级阶段:低年级阶段语文的教学主要以学习识字为主,在识字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掌握简单的阅读理解、写话说话等学习任务。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为主,通过兴趣的提升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小学一、二年级阶段的教材也充分考虑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安排了众多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曹冲称象》等充满趣味性的课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大朋友”结合课文进行相关的趣味性设计,积极地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表演等形式。
中高年级阶段:中高年级阶段语文教学在识字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应读、写、口语等能力的相对提升。这一阶段学生自主意识开始变强,可能会出现一些厌学的倾向。所以,教师在一、二年级进行兴趣提升为主的基础上,应该有效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积极的角色转变,以一个平等、亲切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主观感受,而环节中要强调学生主体的角色,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具体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师与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互动与表演的基础上对于文章思想的理解与深度的思考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詹天佑》《晏子使楚》等课文中,教師通过多种形式互动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对于课文进行思考,用课文中的事例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建立和形成。
综上所述,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积极开展培养综合素养的前提。教师角色的转换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工作的弊端,并将优势效果放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建立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根据新时代课改的精神和要求积极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工作,与学生在平等、民主、互动中进行语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何新东.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2]成琳.谈小学语文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