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2018-09-18 10:05李珍
考试周刊 2018年69期
关键词:拓展阅读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是开放的,也是综合性与包容性极强的。课本的知识容量对于学生的知识渴望与文学面的欲望是不及万一的。因此,充实文本、拓展文本、超越文本就是小学课堂教学很有必要的一项语文教学常用手段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阅读

一、 把握好拓展阅读内容

(一) 立足文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课文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注意拓展阅读的思路应该与课文的教学思路紧密联系,不可随意而为。教师在带领学生拓展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从教材文本中挖掘阅读延伸的方向,紧扣课文基调与课文内容,把教材作为拓展延伸的辐射原点,以此向更广更深的文学领域拓展。以文为本,反复玩味研究,才能深领其义。

(二) 关注作者

小学语文课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从文章的语言到内涵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才呈现到学生面前的。因此无论是从文字语言魅力还是精神魅力来看,语文课文中所选文章都是很值得研究学习的,学生可以从这些文章的作者与其生平故事来解读文章的写作经历与成篇的意义。例如,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认识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从《穷人》中初识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这些作者的经历与成就来反省自己,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警醒自己。

二、 选择好拓展阅读时机

(一) 课前拓展

很多语文教师喜欢在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包括了解课文作者及其生平、创作背景等先行预备知识。并适当地自己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或文章,来帮助课堂教学理解感悟。例如,在学习《惊弓之鸟》一文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关于故事的梗概以及词语背后的知识,这样上课时教师就能很轻松的讲解明白课文的内涵与意义了。

(二) 课中拓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惑点,教师若直接告知解答,虽也可以达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但如此方式得來的知识,结果恐怕未必能印象深刻,理解清楚。那么若教师适当地引入原著来进行通篇解读,全面展开教学拓展,学生就能从全面的知识展示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如学习《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课时,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拉曼效应”。“拉曼效应”是什么?拉曼是谁?教师先从拉曼的生平讲起,娓娓道来他的一生中的重大事情节点、趣闻逸事、重大成就等,使学生对拉曼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此刻再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的阅读理解就会有根据性的去结合他的一生来理解,不仅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课文内涵理解更加深刻。

(三) 课后拓展

有效的课后拓展阅读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是对课文的补充,离开课文的基础课外阅读将会是一棵无本之木。小学语文课本有很多课文都是中外名著的节选,但是教师常常就此低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为学生们肯定不会读懂像《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山海经》这些成年人都未必看得懂或看得下去的原著阅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道理,原著阅读能够助益学生的阅读量的扩充,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们就会想要去看看原著《安徒生童话》,这时教师就不要阻止,反倒还要帮助学生找书、导读、答疑、解惑,帮助学生阅读。

三、 运用好拓展阅读形式

(一) 对比式拓展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在原著节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过的,对一些不符合小学教育目标、不符合现代德育目标的、不符合小学生的语言特征的、不易理解的句读等方面做了一些适当的修改,但是并不改变原文的含义与意义。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精准解读这些作品呢?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老人与海》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原著中一些课文没有选择的部分,立足文本阅读理解,在充分明确故事内容与人物特征之后,引入援助阅读,补充课文选段的不足,同时与课文进行对比,思考节选目的与节选意义。这样的比较阅读,就会慢慢地让学生从援助阅读中理解出一个更加丰满的“老人”的形象,有生动明快、有酣畅淋漓、有豪气冲天、也有世事无奈的苍凉感,但更多的是被“老人”的不放弃希望,勇敢搏斗、顽强不屈的“硬汉形象”所折服。

(二) 补充式拓展

受课文篇幅与课时安排的限制,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是很有限的,压根不能全面涉及。教师就要利用这些教学“盲区”,有效利用课文拓展阅读来延伸课文的教学,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由于学生并不了解詹天佑与那段历史,如何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才是这节课的关键,那么如何介绍呢?在这个时候,教师就会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音频、视频,让学生观看:慈禧太后只为自己享乐,致使财力支持不到位;接着工程开始后又遭汇丰银行刁难,工求迟迟未能完成;和詹天佑一起修铁路的好友一个个出了事故……看完这些视频之后,学生们就会明白这段铁路修得有多么艰难,詹天佑有多么辛苦才能修建完这段铁路,詹天佑的坚韧不拔的不放弃的精神有多么令人感动,值得人们尊敬。

四、 给予拓展阅读足够的空间

(一) 给足时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教学为主,教学为大”的唯课堂教学观,课堂知识庞杂,涉面极广。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的,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表达能力与建构学生的三维目标的学科。教师应该从课堂上挤出讲课时间,做到“精讲多读”,给学生的课后阅读与拓展延伸留出足够的空间,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阅读文本、去积累文学常识以及锻炼文学素养、去超越,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二) 给足资源

学生的教学内容涉及毕竟只是课本教学文本的教学研读,并不能满足正在渴望了解到更多的旺盛的求知欲望的小学生的阅读胃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图书角、图书交换平台、图书分享会、《语文同步读本》等,让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宽度,有文可读,有章可阅。

总之,将教学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为最终目的,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其有比较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作者简介:

李珍,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小学部。

猜你喜欢
拓展阅读语文教学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