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堂上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2018-09-17 07:25肖世文
青年时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再创造诵读渗透

肖世文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小抓起,立足于课堂,延伸于课外。教学中要坚持诵读,形式多样,学以致用。在生字和成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文本教学和古典名作再创造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在各种体验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渗透;课堂;诵读;再创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传。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發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别是小学生逐渐为外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而对本民族经典文化却缺乏热情。 长此以往,一代炎黄子孙将逐渐丧失自己文化特色与优势,失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此我们决不能视若罔闻,听之任之。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传统文化精华世代传承,千古弦歌,后继有人,让绵绵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接纳世界的活力,使小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传统教育要从小抓起,立足于课堂,延伸于课外。品读传统文化经典应当成为课堂的常态常情,成为一幅永恒的课堂美景图,一首不息的课堂协奏曲,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渗透、生香。师生品读经典,吸收文化的精髓;品读经典,灵魂自我建构;品读经典,成就幸福人生。

一、重视诵读: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诵读,是古代学子的基本课业。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自现”,实际上是“渐修”基础上的“顿悟”,较之老师的解析传授,更有浸入骨髓、发自心源的力量。一方面,通过百遍的诵读,学生耳、口、心同步运用,诗句深深铭刻于心。这不仅是大脑与思维,还有心理与精神,情感与意识的参与和接纳。所以,通过诵读而来的知识,往往永生难忘。古代学子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使自己成为儒道文化的忠实拥趸和坚贞不渝的实践者。中国封建社会能持续两千年,与这种通过铭心刻骨的“诵读”培养学而优则仕的统治者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因此,即使是在反对读“死书”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诵读的学习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子们的大脑和心田,使其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发芽,进而长成坚不可摧的参天大树。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引导学生每天不少于20分钟的晨读,直至熟练背诵经典篇目。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个年级的背诵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再结合所学教材内容选定篇目。预计六年级学生能背诵300余经典名篇。

二、形式多样:姹紫嫣红总是春

课堂是教师授业的主阵地,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因此,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语文教材中抓住可以渗透的时机。

(一)生字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纵观小学12册语文教材,生字教学一以贯之。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上每一课时,我们可以在生字学习上下工夫,尤其是低年级所学内容象形字居多,要让学生爱上汉字,就要经常给他们讲字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到了高年级适宜以分析字理为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字义,为今后学习古汉语打下基础。

例如:“人”、“大”、“道”、“水”、“山”、“家”等许多汉字,不仅仅是一个字形符号,更包括了一个个哲理和丰富的中华文化观念,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这些汉字内涵,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良策和良机。

(二)成语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大多数成语蕴含着历史典故和深刻的道理,这是我们渗透国学最有利的资源。教师除了要充分挖掘课本内的成语之外,更要拓展学生课外成语的学习,要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比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成语时,就可借机鼓励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这样因势利导,激发求知的教育对学生才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是有限的,可以利用“生字组词”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组成语;可以给学生开设“国学成语”校本课程,通过讲成语让学生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积累成语一举两得;还可以积极开展“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成语中的传统文化优秀思想和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文本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我们对能渗透国学元素的教材资源进行分类:神话传说、文言文、古诗、历史故事、古代建筑或名画等。然后根据类别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类后的讲授,要注重各种类别文化特征的讲述与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类别的模仿与创作,从而深化理解、增进喜爱。如:讲授神话传说时,要注意讲清楚中国神话传说与其它国家或民族神话传说的不同,并激励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创造。在讲授名画与古建筑时,要讲清楚中国画和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审美趣味,即儒道文化价值精髓的渗透与表现。总之,无论讲哪一种类别,都要适时落实传统文化基本理念和精神的传授。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需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点滴渗透,让学生耳濡目染,不仅深深喜欢上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自创古体诗文,通过吟诗作画,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奥妙学懂学通,真正传之千古,发扬光大。。

三、实践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

记诵经典很重要,运用更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学以致用。

(一)诗词再创作。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些诗词运用的练习,同时对传统优秀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比如用歌唱出来,用舞跳出来,通过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演绎”性活动,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喜爱。

(二)交流与展示。交流、展示形式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而有层次性、多样性。例如:低年级以口语展示为主,可通过开展古诗文吟诵比赛,给小诗配画等活动;中年级可组织开展办手抄小报,朗诵比赛等活动;高年级可组织开展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这些形式与活动既增强了校园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又激励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及创新的潜能。学生在各种体验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学生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承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我们要牢记并践行这一光荣而伟大的职责,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于每一个龙的传人的心田,使之发扬光大盛开于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花园。

猜你喜欢
再创造诵读渗透
广告翻译探微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