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嘉耀
摘 要:《秋夜》是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散文诗,意象的表达和组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描绘意象主体的转移将全文分为四大部分,并详述每个部分形体、声音、色彩、光亮四个维度在《秋夜》中的综合运用,分析形声色光的描写对意象、意象组合象征意义表达的作用。
关键词:《秋夜》;意象;形体;声音;色彩;光亮
作为《野草》开篇之作,《秋夜》一出场就带着浓烈象征色彩并富有美学效果,犹如一幅印象派油画。作为散文诗,意象的表达和组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形体、声音、色彩、光亮四个维度则是意象表达重要维度。本文基于文本,详细论述《秋夜》意象在形声色光四个维度的塑造,分析意象组合渲染而成的的萧瑟阴冷但是暗含反抗斗争力量的秋夜,鉴赏鲁迅对于现实顽强反抗,追求光明的斗争精神。
《秋夜》全文根据描绘意象主体的转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描绘的是棗树顶端阴沉鬼魅的夜空;第二部分是第3段,描绘的是枣树上在寒夜中瑟缩的小粉花;第三部分是4-7段,侧重描写室外直刺夜空的枣树与黑暗的斗争;第四部分是8-10段,侧重描写的是室内扑向光亮的飞蛾。四个部分各自综合运用了形、声、色、光等各种视觉、听觉手段,突出了意象的个体象征意义和意象组合表达的整体效果。
一
第一部分从侧面渲染画面,运用颜色的冷暖度、空间感、对比碰撞,突出了主要意象天空邪恶鬼魅的特征,渲染出了一个暗黑阴沉的夜空背景。在这样极为暗沉的背景色里,即使其它色彩再微小,也可以呈现地一清二楚。为接下来代表光明的意象粉红花、枣树的正面战斗者的形象的突出做铺垫。
第一段一开篇重复强调了一个意象——枣树,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引向枣树的正面描写,而是写枣树“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的天空”是非常之蓝的,深蓝带来距离感和冰冷感。随着天空“离开人间而去”向画面顶端延展,深蓝色块面积得到无限的延伸,暗黑的力量似乎将扩散整个画面。在这无边无尽的暗色调里,天空还缀着了几十个鬼睐眼的星星。小黄色块与大蓝色块撞色,配以天空邪魅的微笑,铺面而来的是暗流涌动、一触即发般的紧张感,仿佛是战斗者反抗黑暗的前音。
二
第二部分运用了稚嫩的粉色、微弱的光点亮画面的黑暗,又反复强调了这抹粉色形体之弱小,突出了主要意象小粉花虽然被欺凌但是仍然不放弃理想的可爱可怜的特征,但是光亮太弱、太小,画面依然是暗沉沉的。
夜深露重,此时被天空洒落的繁霜冻得瑟缩的“极细小的粉红花”正空想着“春”的到来。画面没有用强烈的红色,而是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使用了粉色。并且同样地也是用了重复强调的手法,反复说明这一抹粉色的形体是“极细小”的。细小的粉红色带着尚未成熟的稚嫩,是一种有着天真的幻想的少女颜色。但尽管细小,与大片的暗色对比,一点点鲜亮的颜色都足以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光亮。似乎让世界感受到一点点星光般的希望。深夜冷死逼人,小粉花被冻得“红惨惨”的。“红惨惨”的颜色是带有着病态特征的,但是却是纯洁无邪的。这样的粉色虽病犹美,给予了这个代表着稚嫩力量的意象一种生存的价值,也从这个颜色词中感受到“我”的爱怜与同情。可惜小粉花的抗争方式太弱,不敢直面强权,只能做着自己的春梦,黑恶势力并未得到威慑。
三
第三部分是《秋夜》形声色光综合运用的主体部分。形体上,枣树如银针,垂直欲刺破夜空,突出了枣树正面反抗者的象征意义。面对枣树的不屈斗争,作者通过颜色形态——更蓝、闪闪地、发白突显了夜空、星星、月亮色厉内荏的一面。为了让画面更集中于枣树与天空的矛盾斗争,垂直的枣树被发白的月光越发照亮,带来了聚光灯效果,使得整个画面聚焦于枣树身上。紧承视觉层面,作者在听觉上让画面更为灵动——用恶鸟叫声、夜半笑声反衬萧瑟、死寂的气氛,使得主要意象枣树的斗争更添崇高、悲壮的味道。
画面终于正面定格于全文最主要的意象——枣树。它比小粉花更进一步,敢于直面黑暗,顽强不屈。从仰视的角度,光秃秃的枣树的形体如同银针一样直通云霄,将要刺破这无尽的黑夜。这个形体是线性的,是有冲击力的,从“我”仰视的角度看甚至可能是垂直于上空,直捣阴森鬼魅的黑暗力量,画面顿时充满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不服输的抗争到底的斗争精神也随之开始感染读者。而月亮散播发白的月光,从仰视的角度上看,发白的月光由上而下为直挺挺的枣树打光,使得枣树得到一个聚光灯的效果,更加突出了在黑夜中斗争枣树,形成了一幅萧瑟孤独图景。
就在黑夜准备被枣树刺穿,黑暗势力又从视觉转移到了听觉当中。突如其来的恶鸟叫声、神秘的夜半笑声似乎是赶来给黑暗助阵,意图把枣树拖入深渊。正是在听觉这个层面上,战斗者形象从枣树转向把玻璃撞得丁丁响的飞蛾。
四
第四部分运用了猩红色、雪白色、青葱、苍翠的色彩搭配,突出了小青虫充满着生命力量、勇于追求光明的意象特征,具有崇高牺牲精神和追求光明、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感染力。
首先小青虫的画面背景是雪白的,并且一角画有猩红色栀子的灯罩。在雪白的背景下,猩红色更为鲜明。红色代表激情、活力,而猩红色,除了活力,还带有着复仇斗争的恐怖气息,为接下来小青虫复仇作了色彩背景的铺垫。青色带着生机与活力。从窗外闯进来的小青虫是苍翠的,仿佛在灯火的照耀下,作者用的色彩明朗了许多。虽然形体与小粉花一样小,但是小青虫却比小粉花要英勇得多。在这一片漆黑的夜里,灯火如同一束光,给画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是光明的伟大象征。这份光明是这只小青虫所追求的,也是作者赋予了主观情感的追求。因而他们虽在斗争中虽浴火焚灭,却在“我”的赞美中得到了重生,从而使得小青虫斗争精神得到了升华。
总而言之,《秋夜》是一部综合运用形体、声音、色彩、光亮各种创作手法的优秀文学作品,意象也因为作者多维度有层次的对形声色光的运用而更具有个体象征意义,也使得《秋夜》意象整体组合之间在造境抒情中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虞雅芬.从《秋夜》看《野草》绘画美的特征[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03):59-61.
[2]王辉等主编.设计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4.
[3]黎孟德编著.黎教授教你读鲁迅散文,巴蜀书社,2014.04.
[4]汪卫东.《秋夜》:《野草》的“序”[J].中国文学研究,2006,(04):52-55.
[5]郭运恒.《野草》中红色与青色意象的审美解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51-154.
[6]曹新发.黑·白·红:鲁迅作品色彩运用及其意蕴[D].吉林大学,2004.
[7]肖国栋.论《野草》的绘画性[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5):41-43.
[8]钱初颖.论《野草》语言的绘画美[J].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61-66.
[9]李亮.《野草》诗中的绘画美——《野草》艺术美管窥之一[J]. 辽宁师院学报,1981,(0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