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018-09-17 06:44田丰李阳
科教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合作精神

田丰 李阳

摘 要 本文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采用课堂设计、竞赛激发和学生访谈三种课堂教学法设计,从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及实际效果。

关键词 社会适应能力 竞争意识 合作精神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65

A Brief Tal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in Junior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TAIN Feng, LI Yang

(Chongyang Xiaoling Middle School, Xianning, Hubei 437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as the carrier, adopts three kin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classroom design, competition stimulation, and student interviews. It starts with the three aspects of competition awareness, cooperation spiri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discusses the trai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possibility and practical results.

Keywords social adaptability; sense of competition; team spiri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1 研究目的

陈会昌教授认为,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1]可见,社会适应能力就是个体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能否达到社会所期望程度的能力,也是个体学会做事、生存、与人共处的能力。调查表明,当代社会的初中生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逃避等特点。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用借助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配合各种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三方面入手,探讨初中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及实际效果。

2 研究方法

2.1 课堂设计法

课堂是初中生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好坏。本课题中教师综合运用情景模拟、小组竞赛等多种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其人际关系。

2.2 竞赛激发法

竞赛是体育的本质,是学生经历成功与挫折,体验人生的微观环境,也是其社会适应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本课题中教师利用竞赛设置,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3 学生访谈法

对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分析体育课程对其成长的影响,评估体育课程对初中生心理发育的作用及其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提升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人或群体为某种利益或目标,克服各种内外障碍,去战胜对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2]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勇于竞争、敢于竞争,乐于竞争,身心更健全、人格更完善、素質更全面,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1.1 树立公平竞争的观念

“公平竞争”既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要组织好一个体育竞赛,就必须制定好一个完善的规则,使学生认识到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成功与否,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同样平等的。如此一来,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树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据观察,在上体育课半学期后,学生开始具有公平的意识,懂得了需要在一定规则与条件的制约下来完成练习和比赛,而不是在操场散漫地玩游戏。

3.1.2 培养“我能行”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一部分学生会对于某一项目表现出害怕、恐惧的紧张心理,比如在“体操”教学中,常有一些女生未学先怯,进而表现出避让、逃离等消极情绪出来。这种情况下,笔者的做法是及时了解情况,鼓励学生,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动作要领,加强保护与帮助,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紧接着给予鼓励,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其自信心,产生出“我能行”的自我认识。然后组织分队,展开竞争,让学生在集体荣誉与同伴鼓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完成动作。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效果良好,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克服心理的恐惧,参与进相应的体育教学中,而他(她)们的自信心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3.1.3 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在体育运动中,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也就是所谓的求胜心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有效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当前有很多初中学生沉迷于互联网游戏,同时网络上还有一些不良信息引导学生的心理,这直接导致学生热衷于虚拟世界,而对显示社会缺乏关注,利用体育运动的求胜动机,表面上是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运中来,更深层的作用则是增强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兴趣度与参与度。

3.2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2.1 在情景模拟中感受合作

现在的体育运动中很受欢迎的户外拓展就是通过情景模拟,让队员們借助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适当地把这个项目引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比如沉船浮冰项目,我把班级的学生分为4组,简单的介绍任务的规则:学生们每个人手中发一张纸作为海面上的浮冰,首先凡接触地面就宣布失败,全体回到船上从新开始,其次浮冰不能离开身体某一部位,否则将被老师收走,最后不允许单人踩着“浮冰”在“水面”上摩擦地面移动。规则介绍完成后,我让学生再分组讨论怎么样能够合理地完成任务成功上船,把想象的方式用于实践中检验是否合适,能否达到目的。最后让小组比赛,在比赛中来提示屡次失败的小组,一是鼓励,二是给予方法建议。这里面有的小组很成功,有的却失败很多次,这个时候要及时终止游戏让所有学生一起讨论怎么样才能最有效最快速地达到目的。

在坚持了一定量的户外拓展游戏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开始不需要教师进行分组,自己就会主动寻找同学来一起完成游戏。这说明体育教学在团队合作精神上面对于学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让他们知道了团队的重要性。

3.2.2 在团体竞赛中体验成功

在运动技能练习中不难发现,由于存在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体育课上总是很想展示自己,信心十足,而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因为天生运动能力较差,在课上就显得不那么自信,其直接后果就是他们平时很少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打退堂鼓,心里存在着一种“我不会”的思想,很多时候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成为了课程中的“困难户”。

然而,这一状况并非无解,体育团体运动竞赛便能有效地弥补运动技能联系的不足。以学校运动会中的拔河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是全班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是运动会的重头戏。每次拔河比赛,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进来,排兵布阵、加油呐喊。此时学生不再在乎天生运动能力的差异,一个个劲头十足,胜利者固然喜悦,失败者也往往斗志昂扬,不肯服输。可见,集体比赛中,团队的合作能让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具备共同的目标,拧成一股绳,汇成一个力。也许学生确实存在先天差异,但在一些运动竞赛中,规则会泯灭差异,激活合作的优势与作用。为此,我常常组建各种大小团体性的体育赛事,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乐趣,在快乐中进行参与,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成功、强化自信心,而这一切最终带来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3.3 促进了学生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一方面,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讨厌那些也讨厌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另一方面,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反映了彼此是否满足对方需要的程度。

人际关系的这些特性使得校园中人际关系的初次建立往往基于外貌和身材,而后才是更深入的能力与个性,而体育运动则能在更深入的能力个性方面对人际关系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例如有一位学生外貌不太佳,成绩也较差,这直接导致同学们都不愿意同他交流。然而在校运动会上,这位学生表现了较强的体育运动才能,在跑步项目上获得了名词,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此后,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愿意主动与他交流的同学一下子多了起来,这位学生在得到同学的喜爱后,也表现出了同等的善意,对同学们伸出的橄榄枝给予了正向回应,结果在很短时期内他的人际关系便得到了迅速改善。在这里,体育能力成为了人际关系生成的一个突破口。

另外,体育运动项目也能构筑人际交往的场景,缩短人际交往的距离。如在足球比赛中,为了获胜,队员们必须要进行深入的配合和接触,并在运动中进一步了解每个人的个性、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兴趣爱好,如此才能形成亲密型的团队,去共同争取胜利。这样的状况便是一种人际关系不断循环优化的状况,体育能为人际关系的进一步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获得成就,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考虑到人与人的共处可分为竞争与合作两大方面,因此社会适应能力可分为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三大方面。体育运动自身具备的竞争性、公平性、合作性使得它成为了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绝佳载体。公平竞争使得学生树立起了公平的意识,懂得了需要在一定规则与条件的制约下来完成练习和比赛。同时,公平竞争也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融入进体育运动中,这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对于以后在社会中敢于直面困难挫折的勇气,能够在有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户外拓展和团队竞赛则能让他们知道团队的重要性,以后在社会上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融入进一个团队里面。另外,借助体育课程,平时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找到了他们的发光点,提升了自信,让他们在学习其他课程和其他老师交流的时候不再那么畏惧。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发挥出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是与他人建立平等关系,从而相互来往、互相帮助,提升交流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基础,初中体育课程,只要能精心设计,认真落实,显然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会昌.德育忧思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152.

[2] 佟立纯.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38.

猜你喜欢
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合作精神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对语文课堂形成学生竞争局面的相关思考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大学生党员合作精神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