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飒
摘 要:以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为契机,利用信息产业为广东省新兴战略化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业的优势特点,积极开展行业、学校、企业三方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全方位践行多模式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建立了“三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工程专业“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推进了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为广东省信息产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业认证;三证合一;“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54-03
Abstract: As an opportunity of applied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platform integrated by the industry,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 is built. As a result,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bination of Three Certificates" is actively explored and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cation teacher team of engineering major is established. The multimodal integratio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modal is all-directional practice,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applied transformation for the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y, and can train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with creative and enterprise ability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Keywords: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ombination of three certificates; double-qualification teacher team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顺利完成了“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民综合素质。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面临着飞速扩张带来的函待解决的课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速远滞后于高校规模的增速、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市场的无缝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融合、教育综合质量与国际化接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行业、产业的有机关联等[1-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深化高等教育创新与改革,引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所高校要做到与时俱进,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中得到很好的发展,仅凭自身条件和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就捉襟见肘,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只有凭借高校的自身特色和优势,融合社会多方力量和资源,协同育人,才能实现高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搭建的必要性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出台,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项目研究工作,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等部门一起,开启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工作[4]。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创新推动作用,大连民族学院积极实践协同育人新模式[5]。吉林大学利用地缘优势和研究型大学的特点,与周边科研院所践行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6]。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汽车电子行业协会合作,探索“产学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7]。山东德州学院则通过其专业特点,开展专业交叉的大实践协同育人平台实践与应用,探索“3134”特色人才培养模式[8]。
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我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在2016年全面启动向应用型转型的工作,并列入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我校以应用型转型发展为契机,抓住“信息产业为广东省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化产业”这一大好时机,将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部分工科专业作为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先导专业,从广州的地缘优势出发,整合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生产优势、行业的市场优势,在培育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大力推进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并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展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二、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搭建
高校的发展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本次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正是借助行业、企业和高校的三方资源共同搭建起来的。协同育人平台的协同行业组织是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该中心是承担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政府事业部门,我校已有7名教师取得该中心考评员资格。同时,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启动申办电子设计工程师、公共营养师认证考点的工作。协同育人平台的协同企业为珠江三角洲地域内的优秀企业,优质企业可以提供丰富的见习实训类资源,也可以向高校提供充足的工程技术类教师资源。协同育人平台的协同高校是一批国家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这些院校除具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外,还有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强技能、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新建本科院校借鉴和学习。通过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可以协同行业、企业、高校三方面优质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高校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人才,搭建起能胜任工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企业获得新技术和新产品,行业获得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最终实现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三方共赢。下面就行业、企业、高校多方融合的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搭建进行具体阐述。
(一)行业协同育人
与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基于“教育-行业-协会”的“三证合一”课程体系,实现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把行业认证、学历认证和专业资格认证融入现有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聘请行业、协会专家,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解决“教育-行业-协会”的三证书的问题[9-10]。自2016年我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认证通过的专业也从一本高校逐步向二本高校扩展。获得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资格,已经成为专业办学实力的综合展示。“三证合一”的第一证是专业办学资格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面两个证书是指培养的学生至少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教育-行业-协会”的“三证合一”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证的能力标准一一响应,实现行业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企业协同育人
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内的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从三个方面实现协同育人。
1. 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各环节。利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践技能突出的优势,校企双方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模块的设置,重点探讨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企业参与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或选材工作,承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校企双方合作搭建校内外实践实训类教学平台,统筹安排实践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指导和教学场所,综合制定实践实训类课程的学生考核标准,力争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员工培训一体化通道。
2. 协同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企业研发人员、高校教师、学生三方力量,将新产品和新技术等研发工作融入到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横向课题等环节中,纵向延伸产学研合作范围。通过上述产学研深度合作,企业不仅获得了新技术和新产品,也可以挑选和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团队后备力量,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3. 搭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指出专任教师除具备工程经验外,还需具备胜任工程实践问题研究的能力,对此,专任教师应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通过在企业一线承担生产、销售、管理和研发等任务来积累工程经验,提高工程实践问题的研究能力。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还要求有企业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可见,高校需要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等作为兼职教师,加强高校师资中的实践教师队伍力量,校企双方共同搭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也是获得工程教育认证资格的基本条件。
(三)高校协同育人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协同国家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力量,利用其优质的硬件条件、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校企共创经验、重技能强应用的特色,结合我校地域优势和办学优势,实现院校间的资源联通。我校积极响应广东省政府号召,和多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并开始试行“4+0”模式的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的育人项目;通过教师互聘机制实现师资联通;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料联通;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实验室、实训室等方面实现教学场地联通;通过联合申报,搭建更大的教学科研平台,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三、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成效
通过多模式融合的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我校取得了一批显性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成果。
(一)建立“三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汇集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多方力量,探讨和制定“三证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量走访、调研和论证之后,确定掌握某项专业技能需开设的课程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范围内,践行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强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证能力标准一一对应,为专业认证夯实了基础。
(二)构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育人平台的协同企业,深入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维护、研发等各个环节,从事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维护等工作,收集工程案例,获取工程经验,成为能胜任工程实践研究的“双师型”教师。通过校校合作,选派专任教师到外校进行科研合作和短期交流,通过参与外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技能。支持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工作,支持教师参与行业组织的各种活动,成为专家库成员。同时,通过外聘方式,完善“双师型”教师结构: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师生开设讲座,指导学科和专业建设工作。聘请企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项目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讲师,主讲和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在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中承担企业导师的职责。现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客座教授、兼职讲师、企业导师组成,其中有5人具有考评员资格,3人为行业专家库成员。
(三)师生专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平台建设经费,组建了符合行业规范和教学要求的“行业双证课程”实训室,开设了高性能的信息化产品开发实验室和工程设计创新实验室。拓展了一批校外专业实践场所。教师获得横向项目数量显著增多,师生团队通过横向课题的历练,专业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在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教学技能和教具制作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攀登计划等相关赛事中,学生们崭露头角,竞赛成绩显著提升。我校专业协同育人平台自2016年搭建实施以来,师生在专业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个较大的飞跃。下面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师生专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显性成果汇总如表1、表2所示。
四、结束语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经济发展和行业领域培养创新创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其首要任务[11-12]。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启动向应用型转型的工作,融合社会力量,通过行业、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有效加强了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实训基地、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建设。通过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实践,建立了“三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夯实了基础,建立了符合行业规范和教学要求的“行业双证课程”实训室,师生专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实践表明,构建多模式融合的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有助于推动应用型转型高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03):11-14+30.
[2]祝秋香,肖卫初,张学军,等.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58-60.
[3]殷世波.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生产性实践育人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142-145.
[4]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75-77.
[5]陈兴文,刘燕,王庆春,等.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08):31-33.
[6]金祥雷,赵继.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3(05):21-22.
[7]朱方来,李正国,李武钢,等.协同产业联盟共育创新人才——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与鉴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75-80.
[8]邹艳,王吉华,王红梅.学科交叉的大实践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1):219-221.
[9]来建良,屠立,杜红文,等.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以机械类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123-126+167.
[10]李敏,肖瑛,张俊星,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高教论坛,2015(05):14-16.
[11]严玲,邓新位,闫金芹.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专业双证书认证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72-78.
[12]朱庆峰.以行业特色大学为借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路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