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衍
摘 要:对当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教学所存在的“短板”进行分析,不仅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亦是全面提升该学科职能地位的重要之举。本文中笔者将首先从教学设计、教学意识及教学评价三个角度论述该学科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缺点与不足,并针对性地就其生成的原因展开分析,然后从三个角度探讨该如何突破已经存在的“短板”,提高教学有效性。望笔者在本文中的论述,能够为当前从事高校金融教学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金融学教学;教学缺陷;教学设计;创新意识
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类课程,金融学同时存在于经济学及管理学相关专业当中,而为了进一步优化其现有的教学状态,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效果,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对其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短板”进行分析,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破解。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日渐重视,金融学教学策略改革和调整也应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在具体操作上同样要从教学意识、课堂形式、教学评价三个角度进行“突破”。
一、现阶段高校金融学教学“短板”所在
现阶段高校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短板”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教学意识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而之所以会形成相应的漏洞与缺陷,课程创新意识低、部门协同性低、教学氛围低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
(一)短板呈现
现阶段高校金融学教学“短板”所呈现出的最大特征在于教学思维、模式及策略的固化,也可以理解为脱离实际、脱离社会需求,更脱离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情况。
首先,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短板”。当前的高校金融学教学清晰可见的是,教师的授课方式、课程布局及教学结构仍然拘泥于教材。正如前文所说,“金融学”本身存在于经济学专业的授课结构当中,也存在于管理学专业的授课结构当中,但是当教师仅围绕教材来展开教学时,就导致本隶属于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科,折射出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及内容同质化,学科本身存在的意义被淡化。
其次,教学意识方面存在“短板”。当前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为主,但显示清晰可见的是,大部分教师仍然在围绕书本进行理论化的讲解,甚至在期末考试的试卷当中也存在大量的名词解释、问答题目——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纵使平日里经常缺课,也可以在考前通过“突击”的方式平安过关,重理论、轻实践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最后,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短板”。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学科评价方式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即课堂评价及期末成绩总评,而课堂评价多是通过随机提问、作业提报两种方式来予以达成,但无论具体执行哪一种评价方式,都充分彰显了总结性评价的思维和态度,其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常常发生平日里不听课、临近考试背书,平日里不学习,抽查前抄笔记的尴尬现象——此类问题出现于所有高校学科教学过程中,金融学自然也
不例外。
(二)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课程创新意识低,这是导致当前大学不同专业无法针对同一学科展开针对性、区别性教学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高校中金融学教学团队本质上仍然是为经济类专业服务的,所以其一旦进入到其它专业或院系当中时,出于“懈怠”心理,很少与新专业、新院系的教务工作者进行互动,了解其教学内容和理念,按部就班、缺乏创意性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自然导致学科流于形式,学生接受效果不佳。
其次,高校金融学与其它部门协同性低。金融学科单调、乏味,缺乏全面性的评价方式,本质上与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教育结构设置有莫大联系。换言之,金融学学科本身的教务人员并没有资格决定其具体的考评方式,其只能在单一某堂课上就教学评价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却无从改变期末考试统一的考评方式,单一学科无法获得更为核心的教务机构及教育部门的支持,自然无法遏制各种教学过程中“短板”的出现。
最后,高校金融学教学环境中的职教氛围正在消失。就目前大学内部金融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来看,其大部分拥有较高的学位(普遍为硕士毕业),但却普遍缺乏金融行业的从业经验(即没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财务或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从高校毕业到高校入职,是其学习及职业生涯中的寻常状态。此外,尽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皆以职业化为方向,但毕竟缺少可借鉴的成功案例,这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职教氛围的缺失,理论难以回归到具体的应用环境和操作背景当中,是十分严重的教学“短板”。
二、高校金融学教学如何突破“短板”
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短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学科价值的实现,尤其是对社会金融类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而鉴于导致“短板”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对高校金融学教学的改善和突破,应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
(一)以导向思维强化教学意识
这里所谓的“导向”指的是社会需求、职业导向,指的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从社会需求视角出发,以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并将这种思维、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及相应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强化这种导向思维,并将其充分、有效地应用,笔者认为首先应用大学内管理层的视角予以推动,通过对校内的金融学教学团队灌输职教理念,展开对接社会、企业及事业单位平台岗位培训来予以开展。而且就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已意识到需在教学体系中植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的培训元素,只是基于不同学校固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硬件设施基础的不同,导致该导向思维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差异(包括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学校内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为了降低这种差异性,同时稳定形成过渡及缓步提升的改革状态,可以尝试在校内金融学师资团队中组建“教研会”,这样一方面可以寻求教育体系、教学方式的突破,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团体的智慧,求新颖、求变革。
(二)创新课堂形式,提高教学匹配度
前文中提到,目前大学中教学内容涉及金融学的专业颇多,但是各专业之间又存在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同样的金融学教材要根植于不同的专业土壤,做到与专业相匹配,从不同专业所指向的岗位实际需求出发,创新课堂形式,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性教学。
首先,公共金融学教学团队要及时与会计学、管理学及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教师保持良好沟通,要随时了解不同专业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及学科建设情况,尽可能避免同一份教学资料、备课信息及教学案例横跨不同专业,让学生将如此一门珍贵的学科当成单纯的背诵学科来记忆、背诵,为应对考试、拼凑学分而学习。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案例,如互联网金融、存款利率市场等现象,针对不同专业分类讲解,融合辩解式、讨论式等多种互动模式。
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展开职业前景分析,同时仔细阅读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职业分析和社会需求报告,以“就业”为第一要素,通过教材体例改造、案例涉及、校内教参编辑等多种途径,实施与专业相匹配的大学金融课程教学模式,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学科之间“割裂”的状态,增强金融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在授课形式上,要改变单一的、理论讲述的课堂呈现形式,融入互动、模拟情景演练、实战分析等多重元素,丰富课堂。
(三)多学科协同视野下的评价策略创新
多学科协同的关键在于,让校内教务主管部门能够支持以金融学教学团队为核心构建的全新教学评价模式,由于其是对传统高校学分制、成绩论的一种“挑战”,因此这种改革突破必然涉及学校教务系统、管理系统等多个层面,也涉及与经济学直接相关联的学科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所涉及的非经管类学科内容,只有相关部门、其它学科及教务工作人员予以承认,方可执行。此外,为了避免其评价模式过于颠覆评价传统,笔者建议将这种评价策略应用于专业实训的环节,以综合性的视角展开评价。比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具体的实训环节中為其设置这样的情境,由学生自行组合,模拟项目小组,围绕银行商业放贷这一主题,就风险管控这一元素来模拟完成特定的放贷风险评估报告——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是根据不同小组提交的评估报告进行综合性的评分;又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模拟普通消费品(诸如一般性食品)进出口流程,生成一套完整的消费品出口流程及筹备报告,并安排小组内成员进行口述,教师则结合生成的报告质量,学生口述的完整度、层次感及理解逻辑进行评价。
以上三个方面便是笔者所认为的能够帮助当前高校金融学教学突破“短板”的有效策略,通过其内容不难发现,一切改革方式的实践、理念的生成,归根到底都源自于对职业导向的尊崇,对固有教学模式的突破,强调教学内容、方式与不同专业的契合性,方为重中之重。
三、结论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类课程,并不局限在经济类专业当中,相反如今管理类专业、法制类专业等也有涉及金融学的部分。当前我国各大院校已经生成的金融学教学“短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内容、方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重视理论、概念、知识的传输,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将“金融学”学成了毫无用处的知识模块,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出于学分、求过等心态的考量,在每学期临近考试的时候通过几日的“死记硬背”,通过便罢。事实上看似枯燥乏味的金融学科,却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内容,每一个在大学四年经历金融学“洗礼”的学生,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所知,将硬性知识应用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科的社会价值和职业应用属性,为民族、为国家、更为自身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何凌云,王文宾,李凯风.大学金融专业教学的微观化导向——基于国内外金融学科差异的分析[J].金融理论探索,2015(01):58-62.
[2]刘昌臣.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13(01):107-108.
[3]宋伟伟.浅析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0(1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