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资源 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2018-09-14 11:11陈秋蓉
黑河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巧用错误资源

陈秋蓉

[摘要]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常常会有一些“意外”旁逸斜出,有时老师们不敢直面,导致许多“错误”资源不知不觉地被无情地“挥霍”。只有锁定这些“错误”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化解,才会使我们的教学熠熠生辉。教师可以从设“错”纠“错”、将“错”就“错”、容“错”用“错”、辨“错”议“错”这四个方面入手,使得“纠错”增值,并通过对“错误”的深度解读,制定成熟化数学教学策略,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巧用;“错误”资源;有效生成

华应龙老师曾说过:“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却可能引发创新。”面对课堂上的“错误”资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不回避,善于捕捉和巧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那么,如何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得课堂焕发生命力呢?本文着重通过几则案例谈谈这一方面的见解。

一、设“错”纠“错”,欲擒故纵

教学中如何做到未雨绸缪,有效把控课堂,这是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因此,教师课前要根据学情,高屋建瓴,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既让学生陷入错误的迷茫,又让学生不慌不忙地抽身而出,从而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集合”时,一老师精心编织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网。教学伊始以“咱学校兴趣小组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咱们班将有9人参加合唱队,有8人参加足球队,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揭开序幕,学生轻而易举地提出问题,并算出合唱队和足球队一共有17人。紧接着老师不紧不慢,课件补充出示参加合唱队和足球队同学的名单,跟进提问:参加两个队的有17人?学生惯性地回答:“17人。”此“错误”正是老师所期待的,老师看看全班,淡淡一问:仔细瞧瞧这两队的名单,你还确定有17人?此时学生都睁大眼睛,盯着屏幕发现有些同学重复了,也就是有些同学两队都参加。此时老师顺水推舟:那么,你们还认为是17人吗?这时答案不一:14人,15人,16人,17人。老师再次追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要确切知道这两队共有多少人,关键要从哪入手?思考片刻后学生发现:关键要找出重复的。接下来学生拿出学习单,很快就找出两队都参加的有3人。教学就这样由此铺开,教师很顺利地引出集合和韦恩图,并借助数形多方面展示方法,列出算式8+9-3,6+3+5,8-3+9,9-3+8,得出14人。本节课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清集合的意义,建立了集合的数学模型,从而突破了学生的学习难点。

案例中,教师预设有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参加这两个队的有17人”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将“错”就“错”,请君入瓮

错误是把“双刃剑”,就看老师们能否持好剑,舞出别样的精彩。有时将“错”就“错”,大胆地暴露认知障碍,再请君入瓮,让学生自己拨开迷雾,把最本质的事情做实,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会陷入迷茫之中,而是别有洞天。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的拓展部分,老师提供两根小棒(9厘米和15厘米),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第三根小棒可以是多长?一学生大叫起来:“大于6厘米的都行。”随即,大部分学生点头赞同,因为最长边是15厘米,只有大于6厘米才能使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自信满满。老师故意不语,眼睛一亮,“错误”就在眼前,何不“顺水推舟”?老师故意拖长声音说:“对啊,既然要大于6,那可以是20、25、30 ……” 大部分学生赞同,个别学生虽有想法却说不出所以然,很明显学生已掉进老师设置的陷阱里。可纠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思考的舞台交给学生。学生由此展开思辩,一学生说:“老师,我们上当了!现在第三根已不是短边了,由短边变长边了,如 9+15<25。”另一学生马上调整思路补充:“不能无限大,一旦变成长边,最长不能超过24厘米,即第三根木条应大于6厘米且小于24厘米。”最后学生们达成共识,也从中感受到第三边的变化区间和极限趋势,体验到数学的美妙。

案例中,面对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错误,老师故意使学生误入“歧途”,等待学生自投罗网,同时坚持一条策略:缓说破,继而请君入瓮。设局让学生将错就错,让学生去经历、去发现,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使得易混、难理解的知识得到巧妙化解,形成系统。

三、容“错”用“错”,抛砖引玉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学会容纳错误,还要对其加以妙用。

例如,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我出示练习103×12,要求学生应用简便方法来计算。有一学生上台板演出现了这样错误:103×12=(100+3)×12=100×12+3。这位学生还没做完,其余学生大喊:“老师,他做错了!”都迫不及待地要上台补充。台上的孩子紧张地转过头,无助、尴尬地看着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我暗暗思忖:乘法分配律一直是乘法运算定律的“短板”,这位同学的错误是学生容易出现的常态错误,回想过去多次打压纠正,多次围、追、堵、截,效果不大,还是有个别学生陷入解题误区,此时,若是光指责批评肯定让学生反感。我转念一想:何不对学生宽容,接纳这一错误,也许别有一番洞天。于是,我靠近这个孩子,拍拍他肩膀,说:“不着急,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会自己解决的……”此时全班同学心照不宣,知道老师的宽容,读懂老师在等待,于是视线不约而同地投到了那位同学身上。这时他就像吃了定心丸,不再那般无助,而是迅速回头面对黑板题目思考片刻,紧接着他自信满满、面带微笑地说:“老师,我忘记了12也要同3相乘,不然对3来说也太偏心。” “好一个太偏心!” 形象幽默,讓人耳目一新。我暗喜,感谢这位同学,正是这一“偏心”直指错误症结,排除信息干扰,也道出解题的“盲区”。为此,我抓住契机,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强化练习,掌握解题诀窍。课后,我庆幸自己的等待让课堂收获成功。

看来,宽容学生的错误,利用课堂上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跟进教学流程,能帮助学生超越自己,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辨“错”议“错,反客为主

“错误”的出现有时具有偶然性,不请自来,老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大胆辨错,多角度进行议错,使不同思路喷涌而出,让课堂更真实、更有深度。

例如,五年级上册“有余数的小数除法”中一道练习:每套童装用布2.3米 ,60米可以做多少套?还剩多少米?学生不费吹灰之力算出26套,大部分学生一致认同还剩“2米”。此题看似寻常,大部分学生都会不自觉地掉进设计的“陷阱”里,这时老师要不紧不慢,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判断答案的可行性。经过一番思辩,学生很快意识到“此路不通”,教师追问:“你是怎样发现的?”学生多渠道展示判断错误的方法:(1)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我们只知道商不变,余数也会随着变化,说明填“2”是错误的;(2)验算:2.3×26+0.02≠60,说明填“2”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得出正确的余数。经过一番思考争辩,答案很快浮出水面,学生自然明白了该如何解决问题。

案例中,我没有让“错误”溜走,而是采用反守为攻、反客为主的策略,把学生的观点抛给其他学生,聆听他们对此观点的看法,达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目的。

错误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成功,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鲜活。我们要巧妙处理动态生成的“错误”资源,融化认知的难点与冰点,达成构建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目标,使得课堂教学更和谐,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和期待的!

参考文献:

[1]杨敏.动态生成,收获精彩[J].小学数学教育,2008,(12).

[2]高枝国.从错误中挖掘有益的教学资源[J].小学数学教育,2008,(12).

[3]陈引子.化“课堂意外”为“教学契机”[J].小学数学教育,2009,(6).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巧用错误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