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扶贫问题透视及策略探索

2018-09-14 10:50卢文凤赵福奎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卢文凤 赵福奎

摘 要: 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在“人”、“离”、“育”等方面存在对象识别不精准、贫困对象主动脱贫意愿不强、脱贫技能欠缺,职业教育呈现出产教分离等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应采取完善贫困对象分类甄别系统,提升对象识别精准度,创建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基地开展扶志扶智教育等措施,立足区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推行产教融合,开展量身定培,克服农技短板,增强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的耦合度,加强宣教,加大投入,纠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政校行企”多方协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实效。

关键词: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3-0020-03

2020年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扶贫必扶智”,教育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在参与脱贫“攻坚战”中,应主动查找问题,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对策,打出“组合拳”助推精准扶贫。

一、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 “人”的问题

(1)精准扶贫对象识别“欠精准”。对象识别精准度将直接影响精准扶贫成效。职业院校对贫困对象识别主要借助于地方政府认定结果,受传统人情关系及部分村镇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影响,部分贫困区域在“建档立卡”等认定过程中存在“优亲厚友”现象,各类评选对象中出现“人情户”和“关系户”。政府认定结果的“欠精准”直接导致职业院校对象识别的不精准。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贫困资助条件中对评审对象身份的约束及学校贫困生自我识别体系及标准的“双失”也制约了对象识别精准。

(2)扶贫对象立志意识“待开发”。在国家及地区“输血”式扶贫政策的引力下,部分贫困对象安于现状,主动脱贫的意愿淡漠,“等、靠、要”思想和“要我脱贫”现象严重。在职业院校求学的贫困生,受家庭氛围、传统就业思想、眼界、视野等束缚,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摆脱贫困的信心与斗志有待激发。

(3)扶貧对象专业技能“极欠缺”。贫困对象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农村贫困对象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总体来说又出现受教育时间变长,但专业技能同样欠缺的问题。技能的缺失致使好的项目无法实施,好的产品因运营推广不到位而无法打开销路,“技能荒”成为摆在贫困对象面前一条阻路石,使贫困对象脱贫困难。

2. “离”的问题

(1)职业教育呈现“产教分离”。在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发现,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效衔接不足;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吻合;人才培养与专业岗位需求之间有效衔接不足;“引企入校”、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校企协同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度校企合作项目举步维艰;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任重道远,良性互动格局尚未建成。

(2)职业院校师资“理技分离”。职教师资缺乏行业实践经验,理论与专业实践技能相分离。首先,从人才引进渠道来看,职教师资多来源于各高等院校应届硕士或本科毕业生,这类型人才他们拥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但专业实践技能匮乏,出现“黑板上”种庄稼现象。其次,职教师资下企业锻炼流于形式,教师对所属领域行业前沿、技术发展水平了解、掌握滞后,“双师型”教师更多是“双证书”型教师,而非“双能力”型教师。

(3)扶贫培训技术“供需分离”。纵观目前针对贫困村的扶贫及就业培训,从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到培训资源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分离的情况。职业院校在开展教育培训前缺乏精准的培训定位,缺乏对受培训者的需求调研,更多的是结合自身经验或是组织部门要求来确定培训模式、内容及资源,这便直接导致培训所学非所需。

3. “育”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吸引力较低。对于现代青年来讲,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仍然是高考失利、成绩不佳下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地位及社会认同度较低,对于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差,优质学生主动报考率低。

(2)培育主体“单打独斗”,培育合力不足。部分地区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缺乏完善高效的顶层设计,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理布局,助推精准扶贫过程中“单打独斗”多,资源整合力不足,导致投入重复、效果低下。

(3)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待提升。扶贫工作已经从单一“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职业教育嵌入精准扶贫主要采取了“奖、补、贷相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学历教育+培训”、“送教下乡”、“送生入校”等形式。但从形式与效果来看,仍然存在对象创业意识不强,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与产业扶贫等融合不足;培训内容过于理论,针对性不足,实用性不强,形式过于单一,创新性不够等问题。

二、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策略探索

1. 瞄准对象,扶志扶智,建贫困甄别系统及双创基地,解决“人”的问题

(1)对象精准,完善贫困对象分类甄别系统。找准对象,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贫困对象的确立目前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都已经出台了相对完善政策,但在评选程序中仍然存在不规范情况。如,贫困户识别程序不合规定,个别农户反映为先建档立卡后补交贫困户申请书以及评审过程中出现“优亲厚友”现象等。鉴于此,在贫困对象评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纪律、加强规范、采取“问责制”,确保贫困对象识别不遗漏、不错位。作为职业院校来说,在新生入校之初,在充分利用政府公众贫困对象信息查询系统的基础上,也应对入校贫困学生进行进一步甄别、分类,核实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生档案,为针对贫困生的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扶志扶智,创建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基地。贫困地区的落后与其慵懒、散漫、不思进取、自我驱动与发展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扶贫先扶志,必须从思想上、观念上,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及村民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让他们以积极的斗志,投身到自我脱贫致富的建设中。作为职业院校,扶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于在校的贫困学生而言,应根据学生家庭实际和致贫原因,开展理想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从思想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入手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二是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平台,鼓励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变。三是广泛邀请创新创业大师、创业成功典范、优秀校友等来校讲学,强化示范引领,增强学生创业激情。四是依托高校或政府创业孵化园,成立由“创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企业创业导师+政府政策咨询师”组成的创业导师团,对有想法、有项目、想实施的贫困学生提供指导,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2. 职教抱团,量身定培,强化产教融合助推精准扶贫,解决“离”的问题

(1)有针对性地推行“产教融合”,助推脱贫振兴。职业院校应践行“产教融合”战略,对照贫困村“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验收标准,结合贫困村实际产业情况、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施“产教融合、学做结合、种养结合、农旅结合”,推动教学体系设计与产业结构类型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相吻合、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相衔接,推动贫困村脱贫振兴。

(2)强化教师生产实践,构建“能力型”双师队伍。职业院校有别于一般高等院校,在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应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结合农业企业生产工艺变化不断更新自身技术水平,做到水平与农业企业接轨,从 “证书型双师”转变为真正能够开展学生实践技能指导“能力型双师”。

(3)创新“三送三培”,量身定培,克服“农技恐慌”。面对贫困村进行“三送”,送教师下乡,送技术入户,送专家下地。组织“田保姆”、“禽保姆”、“果保姆”进村入户补技术短板,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户“本领恐慌”问题。依托职教师资及平台,实施贫困村“三培”,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農业职业经理人、山地农机新舵手”等领军团队。培育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贫困村的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职教抱团服务,增强专业设置与需求的耦合度。职教联姻,抱团为贫困村服务,搭建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及社会服务共享平台。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示范引领周边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辐射到区域内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助推精准扶贫。职业院校立足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增强专业设置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耦合度,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解决区域人才需求问题。

3. 加强宣教,多方协同,探索实施职教扶贫新对策,解决“育”的问题

(1)加强宣教,加大投入,纠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农村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为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解决好职业教育办学外部氛围及内涵提升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鼓励职业院校的现代青年去农村、留农村。

(2)“政校行企”多方协同,抱团合力服务精准扶贫对象。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一思想、统一领导、聚焦问题、瞄准靶心、多方协同、共同发力。牢固树立“一盘棋”精准扶贫思想,统一规划,教育机构与企业积极投入,“政校行企”多方协同、抱团服务精准帮扶对象。

(3)立足实际,提升效率,探索职教助推精准扶贫对策。帮找“因病、因学、缺劳动力、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对症下药,杜绝盲目实施“一揽子”计划。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实现由过去单一“种养殖业”向“旅游、文化等多样化”发展,形成各区域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职业院校采取“分类培训+理实结合”的培训方式,强化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进阶性及实用性。倡导培训课堂走进田间、走进合作社、走进院坝,以理论知识提升为基础,以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为核心,全面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胜勇.职业教育有效对接精准扶贫[J].教育与职业,2017(11):39.

[2]王 锋,侯长林,张 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7(1):68.

[3]贾海刚.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23.

[4]李柱朋,毕宪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7):35.

[5]王嘉毅,封清云,张 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与职业,2016(7):19.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