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会娟 钟士江 李 平 马铁柱 薛德友 张 赛*
(1 沈阳积水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0;2 武警部队脑创伤与神经疾病研究所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中心,天津 300162)
脑卒中是目前致残致死的一类高发病,无论是桥接治疗还是静脉溶栓,重组人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一直是各种指南首推的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出血及再通的血管再闭塞,限制了他的使用,且这种问题多在术后24 h内。我们研究了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自2010年以来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观察凝血功能与术前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关系,分析其可能的体内机制,以期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1.1.1 阿司匹林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3.53±7.15)岁;既往史评分(8.37±1.36)分;前循环梗死21例,后循环梗死9例;3 h内溶栓20例,4~6 h内溶栓10例。
1.1.2 空白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2.71±7.67)岁,既往史评分(9.21±1.61)分;前循环梗死18例,后循环梗死12例;3 h内溶栓17例,4~6 h内溶栓13例。
表1 静脉使用rt-PA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前后PAgT值的变化(±s)
表1 静脉使用rt-PA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前后PAgT值的变化(±s)
注:*P<0.05,**P<0.01
用药后3 h 6 h 12 h 24 h 48 h阿司匹林组 61.17±10.95 64.79±13.11 69.04±12.56* 73.75±13.01** 63.10±11.43 61.21±10.04对照组 51.11±10.23 53.70±14.14 56.22±13.71 59.19±14.40 56.23±15.10 56.87±12.26凝血指标 用药前
表2 静脉rt-PA使用前后凝血的变化(±s)
表2 静脉rt-PA使用前后凝血的变化(±s)
注:与用药前相比:*P<0.05,**P<0.01
用药后3 h 6 h 12 h 24 h 48 h APTT 33.25±3.14 34.78±3.26 41.10±4.01** 38.20±3.77** 35.21±3.76 33.24±4.09 FIB 3.98±0.15 3.19±0.42* 3.45±0.08 3.52±0.61 3.35±0.40 3.82±0.36 PLT 183.97±33.21 180.75±34.21 185.54±37.11 188.17±33.15 181.01±38.50 185.22±35.44凝血指标 用药前
1.2 入选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发病6 h内(rt-PA溶栓);③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且比较严重(肌力0~Ⅲ级);④脑CT已经排除颅内出血,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表现;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能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病史;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②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但是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④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⑤已口服抗凝药物,且INR>1.5;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⑥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血糖低于2.7 mmol/L。⑦血压: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100 mm Hg。⑧妊娠。⑨不合作。
1.4 常规治疗组:选择同时期入院的急性脑梗死(发病6~24 h内)患者,肢体瘫痪比较严重(肌力0~Ⅲ级),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血压控制在180/100 mm Hg以内;既往无脑血管疾病病史,术前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病史。
1.5 治疗方法:依据指南,按照9 mg/Kg给与rt-PA,1/3静脉推注,后2/3静脉点滴30 min,常规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药物。
1.6 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查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1.7 既往史评分:①以下各项积1分:年龄50~59岁、吸烟、慢性支气管炎、偶发期前收缩、坐位生活、无规律体育活动、高盐饮食、长期饮酒史、高脂食物、家族卒中史、口服避孕药物。②以下各项积2分:年龄在60~69岁、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心绞痛病史、反复支气管感染史、长期大量饮酒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次)。③以下各项积3分:年龄在70~79岁、短暂脑缺血发作史(3次以上或有1次持续超过3 h)、持续高血压于180/100 mm Hg以上;④肺心病病史。以下各项积4分:年龄在80岁以上。
1.8 观察指标: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在药物使用前及3、6、12、24、48 h时APTT、FIB、血小板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
1.9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PAgT值比较: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相比,PAg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在给溶栓后,6 h时PAgT延长(P<0.05),12 h明显(P<0.01);对照组PAgT变化不大(P>0.05),见表1。
2.2 rt-PA组治疗前后的凝血比较:rt-PA静脉溶栓前后,阿司匹林组APTT在6、12 h内明显延长(P<0.01);FIB在3 h时明显降低(P<0.01);PLT基本没有变化(P>0.05),见表2。
阿替普酶又名rt-PA,是目前超早期溶栓首选的药物之一,它主要作用于纤溶酶原,逆向催化凝血系统使血栓溶解梗死区再灌注,达到挽救重要神经功能的目的。在我们的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在给予rt-PA后血中FIB在给药后3 h时延长,APTT在6 h延长,12 h时明显,PLT变化不大。
阿替普酶作用于人体内的纤溶酶原,使其活化成纤溶酶,继而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肽链C-端的赖氨酸残基,使其活化成为纤维蛋白溶酶,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此过程中产生的C-末端赖氨酸残基再次与rt-PA、血纤维蛋白溶酶原结合成为三聚体的复合物,放大局部的纤溶作用[1]。在我们的观察中首先看到了3 h时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可能与局部的血栓溶解有关,rt-PA的血浆半衰期一般4~5 min,在药物维持静点的30 min内,持续作用于人体,5个t1/2后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因为体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α2-抗纤溶酶等抑制物的存在,使其恢复到了给药之前的状态。试验中6~12 h时APTT的延长,了能与凝血酶的活化有关,人体内的纤溶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他的降解产物纤维蛋白原2可以直接激活凝血酶原,使其活化成凝血酶,启动凝血过程[2],凝血酶生成后可以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还可以激活血栓调节蛋白TM(thrombo modulin,TM),进一步提高TAFI的活化效率。除此以外,rt-PA引起的升高的纤维蛋白原,可以作用于人体内的血小板表面PARl和PAR4受体[3],较低浓度时作用于PARl,较高浓度时作用于PAR4,人体内的血小板受到抑制以后,血小板表面的ADP不能发挥放大其他激活剂的作用,血小板聚集因子、血栓素A等不能很好地发挥血小板聚集作用[4],均使凝血时间延长。
在我们的试验中,看到阿替普酶对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都有影响,目前血管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阿司匹林已经成为常规预防再发梗死的药物,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溶栓后凝血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风险增高,在溶栓治疗前应当常规检查血小板功能,必要时调整阿替普酶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