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勋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输血科,山东 菏泽 274000)
通常情况下,临床输血之前均要开展交叉配血试验,以此来了解患者血液和所输入的血液是否相合[1]。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必须确保能够将IgM(完全抗体)和IgG(不完全抗体)同时检测出来,以此来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出现。我国存在有多种多样的配血方法,包括抗人球蛋白法、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等,虽然抗人球蛋白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但是操作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较为繁琐,虽然临床上将其作为金标准,但是却难以将其在临床上进行常规应用[2-4]。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微柱凝胶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中,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均存在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5-6]。在临床输血中灵活性的联合应用这两种检测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交叉配血过程中出现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7]。本研究特地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进行交叉配血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交叉配血过程中分别应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探究,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200例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需要进行反复、大量输血的患者于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交叉输血,患者平均年龄(22.58±5.12)岁,男性150例,女性50例,其中一共有20例不合格输血标本。
1.2 试剂与仪器:孵育器(瑞士达亚美公司提供)、专用离心机(瑞士达亚美公司提供)、低离子溶液(瑞士达亚美公司提供)、聚凝胺试剂(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离心机(台湾贝索公司提供)、Liss/Coombs(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卡,瑞士达亚美公司提供)、筛查红细胞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3 方法:所有检测系统均进行室内质控监测,确定其在控之后,将实际说明书的操作规程作为依据,然后再严格开展相关操作,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对每例临床配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除此之外,还要对每例标本做抗体筛查实验。
微柱凝胶法:依次标号微柱凝胶试剂卡的6个凝胶微管,然后再1~4号管中分别加入患者0.5%的红细胞悬液,将供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入5、6号凝胶微管中,采用离心机对其进行5 min离心处理,对结果进性观察,凝胶以上为阳性,沉积在底部诶阴性。
聚凝胺法:取患者0.5 mL血清,将1滴供血者3%红细胞悬液加入,在室温状态下进行1 min静置之后,将聚凝胺试剂2滴滴入,均匀混合之后保持15 s静置,进行10 s离心处理,将上清液去除,对标本出现的红细胞聚合反应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其是否有聚集现象出现,如有出现,则要继续做1次,将悬浮液加入,均匀混合之后,如果由聚凝胺引发非免疫性聚集反应,那么便会在1 min之内散开,在显微镜下观察凝集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明显。
2.1 两种方式测定结果对比:我院收集的200例血液标本中,一共有20例不合格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其进行检测后,检测出阳性标本12例,阳性率为75%,采用聚凝胺法一共检测出10例假阳性标本,假阳性率为62.50%,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微柱凝胶假阳性率为75.00%,相较于聚凝胺法的62.5%略微高,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式测定结果对比
2.2 不合格交叉配血标本假阳性结果分析: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假阳性结果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纤维蛋白、血液病、肿瘤、冷凝集素、自身免疫病、球蛋白异常等,其中自身免疫病的构成比最高,见表2。
表2 不合格交叉配血标本假阳性结果分析[n(%)]
聚凝胺溶解之后能够产生众多正电荷,属于高价阳离子季胺盐多聚物的一种,能够促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得到有效中和,减少红细胞之间存在的间距,促使正常红细胞出现非特异性凝聚现象,并且该现象存在有一定的可逆性,在出现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情况下,则会被聚凝胺所凝集[9-10]。一般而言,如果单从外表上对凝集和凝聚进行区分,则存在有较大难度,但是如果将假凝集清除液(含枸椽酸钠)加入,那么聚凝胺上的正电荷和椽枸酸根的负电荷能够进行有效中和,重悬之后,这种凝聚现象便会完全消失,但是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的凝集则不会消失[11-13]。我国在交叉配血中通常会采用聚凝胺法,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虽然聚凝胺对Kell系统不具备高度敏感性,但是对Rh系统具有较高敏感性,我国最常见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为Rh系统所引发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我国人们基本上属于K抗原阴性,所以在免疫之后不会有抗K产生[14-17]。
微柱凝胶法则是一种以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特异反应、离心技术、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为基础的监测方式,红细胞在血型抗原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之后,便会有凝集现象出现,对其进行离心处理时,凝集块便难以从凝胶间隙通过,在凝胶上层残留,没有结合的红细胞则能够从凝胶间隙通过,在管尖底部沉积,主要表现为阴性反应[18-20]。
研究显示,相较于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的灵敏度更高,本研究通过分析得知,微柱凝胶假阳性率为75.00%,相较于聚凝胺法的62.5%略微高,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和以上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一般情况下,交叉配血试验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要求,微柱凝胶法属于最好的检测方式,医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交叉配血中应用该检测方式,但是该检测方式还不能将聚凝胺法完全取代。本研究通过分析得知,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率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讨论检验技术而言,相较于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能够更加快捷的将假凝集排除,如果没有将纤维蛋白原的血清标本完全除去,在凝胶中便会有纤维蛋白形成,对红细胞沉降进行阻碍,进而促使其在表面或者胶中漂浮,采用微柱凝胶法只能将凝集现象观察到,需要对血标本进行重新离心处理之后进行反复性实验。而聚凝胺法则能够在玻片上放置试管中反应物,在镜下对其进行检查,将形态学作为依据,对假凝集现象进行鉴别。在血浆蛋白出现异常的情况侠,采用两种检测方式进行检测时,均会有主侧凝集现象出现。采用微柱凝胶法,并且将自身作为对照之后,只能怀疑有蛋白异常现象出现,而采用聚凝胺法之后,可以直接和显微镜进行联合,以此来对缗钱状凝集进行观察。受到冷凝集素干扰的情况下,采用聚凝胺法能够在水浴箱内进行操作,将干扰排除,而采用微柱凝胶法时,则需要先对RBC进行洗涤,然后才能重新对其进行交叉配血处理。采用聚凝胺法时,在10 min之内便能够完成整个交叉配血过程,而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操作时,则需要花费30 min,所以医院在进行急诊配血操作时,通常会选择采用聚凝胺法,但是这种检测方式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具有较高要求。微柱凝胶法则不需要进行洗涤,操作十分简单,不需要确证试验阴性结果,在批量检测中可以对其进行广泛应用,并且能够获得清晰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标本用量较少,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保存,具有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等诸多优点。
综上所述,为了将交叉配血效率与准确度提高,可以联合应用微柱凝胶法与聚凝胺法,以此来为临床快速提供安全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