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军
(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属于临床上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创伤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因此对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需积极地采取有效的临床措施进行治疗,对于控制其致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前,临床对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疗法,但是由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手术室护理配合的要求比较高[2]。我院应用手术室系统化护理配合,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1.1 研究对象:60例研究对象选择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遵循随机原则设置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2~65岁,中位年龄(42.8±3.8)岁;其中22例腰椎损伤、8例胸椎损伤。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6岁,中位年龄(43.1±4.2)岁;其中20例腰椎损伤、10例胸椎损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照研究要求。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配合,观察组实施手术室系统化护理配合,具体如下:
1.2.1 术前准备:在患者手术治疗前,首先要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操作医师、手术护理人员等情况;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及术需患者配合的事项。同时全面掌握患者的手术操作过程,根据患者的手术过程、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入路及切口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主要的护理内容包括手术室环境控制、落实麻醉药物应用与血液储备;保证手术室内固定设备、手术器械、用品完好,且能够正常使用;积极地与手术医师进行沟通,提前预测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具有预见性的护理方案,控制护理风险[3]。
1.2.2 术中配合: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护要对患者进行安全核查,核查过程中注意了解患者病理,生理变化。进入手术间后医师护士,麻醉师共同进行四人搬运,轴线翻身为患者采取合适体位。术中巡回护士注意及时观察患者,并检查受压部位,应每隔2 h调整受压部位1次。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过程中,首先要按手术常规准确执行医嘱,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每一项手术护理配合都做到准确无误。其次要做好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监测,随时评估患者的术中情况,重点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最后要详细记录患者术中的尿量、出血量、失血速度等数据。一旦患者在术中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手术医师进行沟通,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各项纠正操作[4]。
1.2.3 术后护理:在患者手术指结束后,护理人员首先要清点手术用品和手术器械,并且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彻底止血、防治负压引流及关闭窗口等操作。然后陪同麻醉师将患者护送回病房,在护送患者回病房的路上,要严密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妥善管理引流管、输液管。将患者送回病房后,护理人员要与病房责任护士进行详细的工作交接[5]。
1.3 统计学方法:研究指标的比较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计数资料以(%)记录,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记录,采取秩和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治疗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均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治疗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治疗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操作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 30 196.2±41.6 826.7±274.4对照组 30 209.4±42.6 916.2±294.4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栓性静脉炎、肺部感染、神经根疼痛加重、脑脊液漏、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组间差异均显著。见表2。
综上所述,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手术室系统化护理配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提高手术治疗效率,显著降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