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数列热点:一类求和问题的探究

2018-09-11 10:22孙永彬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考数学

孙永彬

摘要:本文利用“裂项相消”模型探究了高考数列热点——求和问题。希望能有利于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高考数学;数列热点;求和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1-0122

在近几年的高考数列试题中都有考查与数列有关的不等式问题,表面是证明数列不等式,实质是数列求和,若可直接求和,就先求和再放缩;若 ai不能直接求和的,一般要先将通项an放缩后再求和。问题是将通项an放缩为可以求和且“不大不小”的什么样bn的才行呢?所谓“放大一点点就太大,缩小一点点又太小”,这就让同学们找不到头绪,摸不着规律,总觉得高不可攀!高考命题专家说:“放缩是一种能力。”如何把握放缩的“度”,使得放缩“恰到好处”,这正是放缩法的精髓和关键所在!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放缩法也是“有法可依”的,其实,能求和的常见数列模型并不多,主要有等差模型、等比模型、错位相减模型、裂项相消模型等。

本文笔者将数列问题中一些常见的如何通过放缩转化“裂项相消”模型作其归纳,破解其思维过程,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领略和感受“裂项相消”模型的无限魅力!

题型1. 通项可直接用裂项相消法求和,然后再放缩.

例1. 求证: + + +…+ < (n∈N+)

分析:左边可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先求和再放缩.

∵ = ( - )

∴左边= [(1- )+( - )+…+( - )]= (1- )<

题型2. 通项不可直接用裂项相消法,应先将通项放缩为裂项相消模型后求和,然后再放缩,以下对通项an= 的几种放缩为裂项相消模型

模型1. - = < = < = -

模型2. < = = ( - )

模型3. = < = =2( - )

例2. 1+ + +…+ <2(n∈N+)

分析:左边不能求和,应先将通项放缩为裂项相消模型后求和.

当n≥2时,∵ = < = -

∴左边<1+[(1- )+( - )+…+( - )]=1+1- <2(n≥2)

当n=1时,不等式显然也成立.

变式1. 求证:1+ + +…+ < (n∈N+)

分析:变式1的结论要比例2的强,要达目的,须将变式1放缩的“度”进行修正,如何修正?

方法一:将例2的通项从第三项才开始放缩即保留前两项,从第三项开始放缩

当n≥3时,∵ < = -

∴左边<1+ +( - )+…+( - )=1+ + - = - < (n≥3)

当n=1,2时,不等式显然也成立.

方法二:将通项放得比例2更小一点,即:当n≥2时,

∵ < = ( - )

∴左边<1+ [(1- )+( - )…+( - )]=1+ (1+ - - )<1+ (1+ )= (n≥3)

当n=1时,不等式显然也成立。

变式2.求证:1+ + +…+ < (n∈N+)

分析:变式2的结论比变式1更强,要达目的,须将变式2放缩的“度”进一步修正,如何修正?

方法一:将变式1方法二中通项从第三项才开始放缩.

当n≥3时,∵ < = ( - )

∴左边<1+ + [( - )+( - )+…+( - )=1+ + ( + - - )<1+ + ( + )=

当n=1,2时,不等式显然也成立.

方法二:将通项放缩的比变式1方法二更小一点.

当n≥2时,∵ = < = =2( - )

∴左边<1+2[( - )+( - )+…+( - )]=1+2( - )<1+2· =

当n=1时,不等式显然也成立.

【例2小结】对an= 放缩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显然 < <2,故变式2比变式1更强,也就是说如果证明了变式2,那么例2和变式1就显然成立. 对an= 的3種(上接第122页)放缩方法体现了三种不同“境界”,得到 的三个“上界”,其中 最接近 = (欧拉常数)。

【方法总结】

放缩法证明与数列求和有关的不等式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要“留一手”, 即采用“有所保留”的方法,保留数列的第一项或前两项,从数列的第二项或第三项开始放缩,这样才不致使结果放得过大或缩得过小.

模型4. an= < = ( - )

例3.(08年.辽宁卷)

已知an=n(n+1),bn=(n+1)2,求证: + +…+ <

证明:当n≥2时∵ = < = ( - )

∴ < + ( - + - +…+ - )= - <

当n=1时,有 < 也成立.

模型5. = < = = - (n≥2)

例4. 已知数列{an}中,an= ,求证: ai(ai-1)<3

ai(ai-1)<2+( + )+…+( - )=3- <3(n≥2)

当n=1时,有2<3也成立.

模型6. 2( - )= < = < =2( - )

例5. 求S

分析:式子不能直接求和,须将通项 放缩为裂项相消模型后求和,为了确定S的整数部分,必须将S的值放缩在相邻的两个整数之间.

2( - )= <

= < =2( - )

18<2( -1)<1+ + +…+ <1+2( -1)=19

S的整数部分是18

模型7. ∵2n-1=(1+1)n-1=(C0n+Cn1+Cn2+…)-1>Cn1+Cn2=

∴ < =2·( - )(n≥3)

在近几年的高考数列试题中,考查与数列有关的不等式问题一直受命题者的青睐,是热点之一,但技巧性要求较高,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总结,方可跳出“题海”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希望上面的方法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325000)

猜你喜欢
高考数学
再谈2015年北京高考理科数学压轴题与“数学黑洞”问题
2016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中导数试题的研究与反思
高中数学选择题快速解答的技巧探析
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探析
对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
对高中数学中圆锥曲线题型的解题技巧探究
高考数学复习备考点滴
抛物线定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数学题的教学导向
浅析新课程下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