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霞
摘 要:数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积极寻找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予以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数学问题,引导式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数学问题;引导性教学;逻辑思维;自主探究
数学学科作为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集中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教学,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并根据课程所学,应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老师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在问题比较和分析中思考有效的解决办法,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方法等均需要从实践分析的角度展开综合化的研究与探讨[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必要性
数学学科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学生要能够在数学概念理解上,熟练应用相关公式或原理解决数学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不强,因而在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老师对学生采用“灌输式”教学,直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解题步骤讲解,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老师由于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采用单一化的教师主导化教学,导致师生课堂互动不足,学生的参与性学习不足,影响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的学习逻辑性特点明显,因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学习枯燥,因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数学问题展开思考和分析[2]。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6~10的认识和加减,老师可以向学生假设“老师有10颗糖果,给小明4颗,又给小红2颗,小明又给小红1颗,问老师、小明和小红各还有几颗糖果。”这类数学问题,涉及三个思考方向,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后,可以使用道具为学生创设真实模拟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其中的数的加减变化进行思考。
(二)图形问题
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主要集中于数字和图形问题的学习,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作为数学问题的思考,则是分析图形的边、角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结合图片教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思考,有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3]。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其中对于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教学,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找一找图中一共有几种图形,或者是向学生提问:长方形和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正方形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圆形和球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主要是从图形边、角、面进行思考。
(三)应用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老师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数学问题,在课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相关内容讲解中,老师一边分析问题思路,一边提问学生下一步的解答方向,以问题法教学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思考[4]。对于小学数学中关于分数和除法问题,主要是设计应用型问题,如“一块圆形蛋糕怎么平均分给五位同学?”分数计算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有什么区别?”这主要是引导学生解答分数计算题,要注意观察分母部分,必要时需要作“通分”处理。
现代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数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科,主要是要加强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老师在课程讲解中主要是对学生直接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学习被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以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方法,引领学生的思考,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这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为学生设计有效问题并引领数学教学,能够促进课堂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11):115-120.
[2]趙登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4):182.
[3]胡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学周刊,2016(9):49.
[4]曾建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154-155.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