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齐林
【摘 要】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古代诗词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可忽略。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学习方向和动态。因此,教师可从兴趣培养、提问教学、诵读教学、画面教学等方面对古诗词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18
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启蒙学科,是学生将来交流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它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形成独立品格、完美人格的重要学科。提高这个阶段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本文从分析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提出改进对策,以解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引导讲解,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1.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2.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3.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
二、合理的联想是教学古诗词的关键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认识活动。通俗地说,联想就是由此及彼联系起来想。联想是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纽带。在语文学习中,联想与想象往往相提并论,把联想作为创造性思维来看待。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
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可见,联想在文学创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感情基调,就必须把握作者的联想,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联想,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以此深刻感受文本的意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训练并发展学生的联想力。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一颗璀粲的明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教材增加了古典诗词的比重,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很有好处。要更好地教好古典詩词,不妨以联想为突破口。
三、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比较常用。提问式教学就是以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学习课文前、讲解过程中、学习完之后均可以使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学习诗词前,教师引导式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诗词的意境,所提的问题最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同时符合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比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当你独自在外乡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样的感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会想象所处的环境或回忆有过的经历,从而说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这些回答,结合《静夜思》中李白当时的心情,使之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这些心灵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诗词所设定的情境,同时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四、重视拓展
古人留下的诗词成千上万,但是教材里选用的基本都是经典,数量有限,学生如果只学习这些,那么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连贯的,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教材中的古诗词,还要丰富自己的阅读量,读些课外古诗词。如在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时就可以在课外同时学习王安石的其他诗歌。如在讲授《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假设和亲人离别的场面,是否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送别的诗文?也许部分学生就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第一首诗。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1]杨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初探[J].教育现代化-知网,2017(21):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