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舒婷 张健
【摘要】“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语法化作为语言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其最大特色是打破共时和历时的畛域,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来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语法系统的形成过程,语法化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要回答“人类语言的语法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人类语言的语法为什么是以那种方式构造的”。因此,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语法化视角的引入不仅能深化我们对汉语语法演变事实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对汉语共时语法系统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熊舒婷,张健,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目前对于汉语单个词的语法化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探索,语法化理论研究不断发展,个案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对于汉语“死”的语法化研究暂时还不够丰富。
一、汉语“死”的语法化国内研究现状
“语法化”这个概念最初是在西方学术界之外被认识到的,至迟在10世纪,中国学者就区分了“实字”和“虚字”,而元朝的周伯琦已明确指出“所有的虚字均来自以前的实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语法化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文章和著作全面打开了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大门,使语法化研究真正成为了中国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汉语语法化理论全面发展起来。沈家煊在《“语法化”研究综观》里认为有四个原因促成了语法化:语用原因;认知心理因素;语言间的接触;语言内部结构。刘坚、曹广顺、吴福祥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提出了四个原因:句法位置的改变(在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改变、结构关系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词义变化(词义变化也是影响词汇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影响
(在词汇语法化过程中,语境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从西方语言学中引进的理论,主要用来解释语法现象产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沈家煊(2004)的研究表明,在汉语的语义演变中“足量准则”也起一定的作用,尽管其作用是次要的。
二、汉语“死”的语法化国外研究现状
语法化最早由法国学者Meille提出,他在1912年的《语法形式的演化》中首次提出“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一词,用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跟他的语言类型学说(孤立语一粘着语一屈折语)联系起来。Milelet堪称现代研究语法化的先驱,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化》(1912)中不仅使用了grammaticalization一词,而且提出三个值得注意的观点:一是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二是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三是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Hopper(1991)曾列出语法化的五条原则:并存原则(一种语法功能可以同时有几种语法形式来表示,一种新形式出现后,旧形式并不立即消失,新旧形式并存);岐变原则(一个实词朝一个方向变为一种语法成分后,仍然可以朝另一方向变为另一种语法成分,结果是不同的语法成分可以从同一个实词歧变而来);择一原则(这条原则与并存原则成互补关系);保持原则(实词虚化为语法成分以后,多少还保持原来实词的一些特点,虚词的来源往往就是以这些残留的特点为线索考求出来的,残存的特点也对虚词的具体用法施加一定的限制);降类原则(如果把名词、动词看作主要词类,介词、连词、助词等其他词类看作次要词类,那么实词词义的虚化总是伴随着词性的降格)。Traugott& Heine(1991)指出,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要使这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应该着重发现那些阻碍或阻止语法化发生的因素。
三、总结
根据阅读国内外语法化相关研究发现,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涉及语法化的兴起与发展、语法化特征以及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基于对国外语法化研究新进展的初步了解以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现状的粗浅观察,在当前和未来的汉语语法化研究中下述问题已逐渐被引起重视,即结构式语法化的研究、语法化模式的研究、话语标记语法化的研究以及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演变研究。
参考文献:
[1]Bybee,Joan.Cognitive processes in Grammaticalization[A].University of New Mexico.Online,2002.
[2]Bruyn,A.Grammaticalization in Creoles:The Development of Determiners and Relative Clauses in Sranan[M].Amsterdam:IFOTT,1995.
[3]Croft,William.Syna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4]胡壮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2003(1):85-93.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李宗江.幾个含“死”义动词的虚化轨迹[J].古代汉语研究,2007 (1).
[7]唐贤清,陈丽.“死”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语言研究,2011(3).
[8]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69-74.
[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纵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10]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