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辉
摘 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堂,是在更高教育层次上引领学生的发展。确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关注“学”,把如何“教会学习”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切实转变教学行为,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和思考获取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和提高,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103-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那么这样的素养目标又决定了教师应该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又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该采取怎样教与学的方式?对于这些疑问,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策略。
1 正视应试教育,转变教学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但普遍存在的是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在“升学率与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的今天,教师从应试角度处理教材和训练学生无疑有着“不小的市场”。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更多的“功利性”,导致大部分语文课堂是领着学生坐大巴车看风景,浮光掠影,索然无味。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这个理念来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堂,是在更高教育层次上引领学生的发展。确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关注“学”、如何“教会学习”应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切实转变教学行为,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 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命脉是“教法”,好的教法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怎么学”,还会使学生“学得好”。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要获得“好学”和“学好”的效果,就需要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开放式、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式等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地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与引导,使学生“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和谐动态又适度紧张的氛围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又在探究中不断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只有这样,教與学才能真正地转移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轨道上。
教学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古诗四首》时,基于该班学生基础差的原因,笔者改变了平常教学诗歌的模式,不再做繁琐的鉴赏分析,先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进行赏析。很多学生都首选《钱塘湖春行》,于是笔者就抽问学生,你为什么喜欢《钱塘湖春行》?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诗人描写春天的景色很美。笔者马上给予肯定后,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这幅春天的美景美在何处?学生们就纷纷动了起来。在小组展示环节中,很多学生的回答给了笔者惊喜。比如有学生回答: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写的景生动有趣,写鸟儿争暖树,我们好像看到了几只黄莺叽叽喳喳在树丛中打闹的场景,争着在向阳的树上晒太阳,很欢快,很有趣。还有学生说:读到“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我想到在老家屋檐下好几个燕儿窝。学生一脸幸福,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来完成这首诗歌的理解赏析。尽管语言表达不够精炼,用词不够优美,但他们在积极思考,敢大胆表达。
3 加强习惯的培养,夯实核心素养
注重习惯养成是夯实核心素养的必然方式,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去感知,在阅读中去感悟,在阅读中去熏陶。”可见,要求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比如好的篇章、语段,作为语文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设情境,充满真情的范读,去感召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爱上阅读。同时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掌握阅读要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现代社会,“敢于说、善于说”显得十分重要, 能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我们要把话语权归还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从敢说到想说,从多说到善说,提高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教师对学生表达技巧的引导,可结合课文的阅读及听说训练的安排,有计划的教给学生。
注重思维引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主动思考的习惯。学会主动思考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低年级,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告诉他们如何于细微和平常处发问。比如在教学《论语》这课时,提问学生:“关于本文的文学常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以问孔子字什么、名什么”“可以问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可以问《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地就会有质疑意识,就会自己提出问题了。
总之,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和思考获取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乃至不断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