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弋枫
摘 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根本出发点,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调整相结合、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出发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分类管理机制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91-04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s to be adjusted and updat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alents demand in society, proposes a strategy to adjust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combining government macro regulation and school self-adjustment, constructing colleg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based on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and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ocal industri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一、問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产业机构的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预测,到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达3900万人[1],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
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还存在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同质化严重、专业结构偏离区域劳动力结构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产业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人才素质与产业、行业的有效对接,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从20世界8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和壮大,如今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4年12月教育部首次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高职高专专业的设置和管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了重视,职业教育逐步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徐莉亚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结构性偏差、特色及潜力专业与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提出加强特色专业和潜力专业建设、构建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2];黄文伟、李海东从职业教育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衔接机制入手,提出以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差异化的专业财政投入、教师共享与流动等手段,建立专业预警、动态调整和转型退出机制[3];徐玉蓉、祝良荣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偏离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专业结构、革新办学理念,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4];
在国外教育体系中并没有“专业结构”一词,相对来说其课程计划或课程组织与我国的“专业建设”较为接近。从国外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情况来看,课程的普适性和专业性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各国的高职教育课程各有侧重,大部分以普适性为主,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第二阶段,针对职业岗位的专业性课程开始增加,各国的高职课程偏向专业性,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第三阶段,为满足多元发展需求,高职课程改革将职业迁移能力作为主要内容,整体上从专业性向普适性稍有调整;第四阶段,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等新观念的出现,职业教育开始注重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取向由专业性向普适性进一步发展;第五阶段,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对高职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高职课程呈现出专业性发展、学历提升或学术发展、终生教育等多元发展的趋势。总体上来说,国外高职教育的课程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发展前进的[5]。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以区域产业发展为服务对象,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澳大利亚的TAFF重视学校、企业、社区组织的参与,在国家资格框架(AQF)下,从专业岗位社会需求、学校办学条件、行业结构宏观布局等方面,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并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和修订。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解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两大部分。区别于传统的理论化的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偏向实用型和技术型且较为具体的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课程。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由高职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民办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面向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等招生,以培养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在实践中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突出实习实训环节的重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实效。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区别于普通的职业培训,不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专业结构调整
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选择一定的专业接受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则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把握不同岗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组织相应的课程体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新的岗位层出不穷,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也越来越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专业设置情况及整体结构,它包括专业设置的数量、专业发展的规模、各专业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它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也是开展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的基础,对高职院校有效发挥育人功能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专业结构调整,顾名思义就是指高职院校为了谋求长远发展,根据地方实际不断凝练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布局、改善专业条件,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以达到优化专业结构的目的。专业结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即“调整什么”;另一方面则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依据一定的原则形成某种调整机制,即“怎么调整”。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是连接社会實际需求和专业技能教学的重要纽带,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开设地方产业发展亟需的专业,撤销过时的专业,通过专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专业门类相对齐全的结构体系,为地方产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中,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指导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调整。2015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该目录共收入了748种专业,三次产业相关专业的比例与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基本吻合。同时撤销或停招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如2014年高职减少了文秘、计算机信息管理、法律事务等专业点,新增了与新业态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物联网、老年服务等。
总体上来说,我国地缘辽阔,各地经济结构的差异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分布和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互动良好,其专业结构贴合经济发展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在经济社会相对滞后的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在我国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有待调整和优化。
第一,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方,必须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才能达到供求平衡,然而有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在没有充分调研和论证的情况下就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学生规模上不去,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对职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给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二,企业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参与,校企合作多以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接纳学生就业等形式开展,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没有很好的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校企合作的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第三,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特色打造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集群的优势不明显,各专业间的相互联系过于松散,不利于院校的特色化发展;第四,教育行政部门在“管办评”“放管服”教育治理改革下,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然而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的不健全,专业定位的不明确,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学校发展定位优化专业布局和设置专业预警机制。
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一)政府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调整相结合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对院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则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通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树立院校口碑和特色,高职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的放权要和学校的自主权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以避免高职教育处于无序的状态。
地方政府在分析辖区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人才供需情况、学校和专业布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出指导意见,统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能。同时,还可以由政府牵头,成立地方性的行业指导委员会,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三方共同对当地的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理清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缺口,有利于高职院校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教育。另外,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高职院校开设新专业时必须充分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分析人才需求情况和未来趋势,以产业实际需求为目标,先开设当前新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当社会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才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且学校的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课程体系等软硬件水平达到有效培养该专业人才的时候,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开设新专业。在产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所需人才为目标,不断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二)依托区域产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地方产业结构的特点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有很大影响,其发展和变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有密切相关,良好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能够很好的促进地方产业的优化升级。当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会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该行业发展缓慢,而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过剩,不仅不利于毕业生的对口就业,造成结构性失业,还给职业教育资源带来浪费,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密切关注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符合产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中要以国家“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大的指导方针,精密贴合区域产业的发展情况,面向产业链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立足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与行业企业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使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学校特色专业和地方优势产业保持动态协调的发展状态。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也需要建立在与地方产业有效契合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切忌跟风开设热门专业,而忽视了自身办学特色,只有依托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长,加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高职院校才能树立学校品牌,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三)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专业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职教师资的规模和素质并未得到有效的扩大和提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缺乏或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中支撑专业调整优化的主体,是为行业培养优质人才和促进高职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专业调整中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引领作用,从多方位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以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突破口,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明确院校內部的资格认定,除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外,还要具备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验等,鉴于目前国内专业资格认证体系还有待于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证并不能很好的说明教师的实践技能,因此院校内部的资格认定需要真实有效的考察双师型教师的实际能力;其次,加大力度从地方行业企业聘用和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以其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很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自身的经验丰富和技能过硬,但在教书育人时可能会存在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行业教师进行一定的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提高行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完善职教师资的培养机制,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和方案,通过挂职锻炼、培训进修等手段,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四)建立专业分类管理机制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还需要从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制定专业分类管理机制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为确保人才培养的时效性,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及企业人员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中,成立院校内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对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前期需做好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和政策,使专业设置贴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此外还要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既要了解人才需求方向和数量,还要知晓区域内其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情况,这样的调研工作才能更全面和客观,有利于提高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综合考虑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对口率等外部指标,还要考量院校的师资情况、实训条件等内部办学条件,并对专业实施分类管理,设置重点发展专业、一般专业和拟调整专业。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对于与产业结合紧密,办学基础好,办学效益高的重点发展专业,要进一步将其打造为院校的特色专业,形成院校的优势专业集群,在办学过程中与地方行业信息共享、互通有无,真正做到产教深度融合和理实一体化;对于一般专业则要做好发展规划,调整专业布局,与优势专业形成互助互补的良性互动,避免脱离院校实情和发展规划;对于待调整的专业则要求限时整改,通过对学生报考、就读、毕业分配、就业等情况的了解,对待调整专业提出解决方案,可通过整改有所改进的专业则给予一定投入,而与地方行业发展关联不大、招生就业情况不佳的专业,则要实行减少招生、撤销专业点等退出机制。
五、结束语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责任,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解读新时期下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发挥院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地方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为出发点,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支撑,合理设置专业并以满足产业需求为目标,在动态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专业集群和专业布局,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量足质优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1-07-6-06.
[2]徐莉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03):5-8.
[3]黄文伟,李海东.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3):10-14.
[4]徐玉蓉,祝良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6(02):55-59.
[5]张慧青.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林仕彬,林文锋.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综述及新进展[J].高教学刊,2018(03):172-174.
[7]李晓洪,姚舟,陈华,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与对策——以四川省高职院校为例[J].高教学刊,2015(01):4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