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四模块”测评模式及其应用

2018-09-10 13:48黄蓉芳
高教学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黄蓉芳

摘 要:各地高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经验或者模式,文章对这些探索进行了简单梳理,重点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的两种经典模式“以教评教”和“以学评教”的优缺点,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四模块”架构的“以学评教”测评模式,这有助于精准查摆思政课教育教学状况,效为根本,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从而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获得感和期待。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模式;以学评教;以教评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3-0110-03

Abstract: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explor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formed diffe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and testing experience or model.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brief survey of the exploration, and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classical models of teaching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valuation mode of "with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framework of "four modules", which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teaching from heavy process(input) to heavy effect(outpu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a comprehensive way and satisfy students 'acquisition and expect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st mode; (a) to study and evaluate; teaching and judging

為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党组提出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检验高校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成效的试金石。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通过大调研、大提升、大格局“三个突出”,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优秀课程。各地高校普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改、创新、测评等活动。逐渐形成了从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到教材、教师、教学等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的经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模式及其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模式的含义

模式,亦译“范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一般来说,模式是对现实的再现和抽象概括,是理论的具体化,模式为实践的人们提供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具有可模仿性。因此,测评模式的研究对相应测评实践活动有直接的推进和指导作用。

关于理论课测评模式概念的含义,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抑或是理论课测评模式本身的不成熟,学术界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大都认为,理论课测评模式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必须揭示理论课测评不同于一般测评的特有属性。

其二,要抓住理论课测评系统的主体及其动态的完整过程。

其三,应在理论课测评系统中体现数字化等新技术的运用。

据此,可以这样来界定理论课测评模式的概念:它是针对理论课测评系统结构的质的规定性而言的,是把最能代表理论课测评系统结构特征及其运动状态的要素进行有机融合而构成的,充分揭示理论课测评基本规律的一种框架模型或范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运用有效的测评技术和手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模式的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模式的特性,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本质属性、教学内容和目的决定的,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必须深入探索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于:

1. 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点出这是政治课,因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教学效果如何,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仅仅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考察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的统一。教学要素的评价部分, 如师生比、教学队伍的结构、教材使用是否规范、经费投入的多寡,等等,都可以进行精确评价。教学的效果,有些也是可以精确评估与衡量的,如教育主管部门曾连续进行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滚动调查。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又不得不保持适度的模糊性。因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果,在现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更是党团学等部门和其他专业各门课程各自一段“责任田”综合影响的结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构成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3. 校内与校外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都不是立即显现出来的,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或者说不都是在校内期间立刻表现出来,往往在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逐渐表现出来。所以, 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价值的评价的对象应把走向社会后毕业生也纳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的两种经典模式

如果把高等教育分为“教”和“学”两大要素,按以往的思路,理论课测评可分为主要考察“教”的测评模式(简称其为“以教评教”模式)和主要考察“学”的测评模式(简称其为“以学评教”模式)。纵观理论课测评历史与实践,可以说这是理论课测评最为典型的两种模式。

(一)主要考察“教”过程的“以教评教”模式

为了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觀管理与指导,我国历来重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组织举行过多次本科教学评估。其中,从2003年到2008年持续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尤为引人注目,而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思政课建设与改革是教学评估中重要一环,甚至是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总结这些评估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论是一级指标还是二级指标主要考察的都是“教”的方面,如:办学思路、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和教学管理等内容。简单地说,这种评估或测评主要是通过考察学校怎样做的、教师怎样教的来评判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教评教”对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保证教学基本质量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公众的议论与批评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实事求是地说,这种“以供给者为本位”、“以教评教”的模式的确存在不少局限。

首先是这类评估或测评的指标是以教材、教师、教学建设为突破口,其标准相对客观、易量化、好操作,受评学校容易突击准备,追求形式和过度铺张,甚至不惜代价弄虚作假。

其次是这类评估或测评的方式过于依赖进校专家组。专家组进校后,一是以审核报告形式,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拿自己的尺子衡量自己;二是各种现场考察、走进课堂的听课、师生座谈、调阅试卷、走访也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较大,其评价结论很难保证客观与公正。

再次是即使采集信息、调查核实得到所有材料、信息和数据是真实可信、实事求是的,但它充其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教育教学的真实面貌,但并不全面,也不能精准查摆问题,特别是不能直接回答教学质量即学生的点头率究竟如何。因为即使硬件达标,教学过程完全符合规范,学生到课率高等,未必教学质量就高,因此,如果在高等教育急速进入大众化阶段,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的特殊背景下,开展这类评估或测评还能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话,那么,随着这些资源、条件的逐步改善,新形势必然要求的是聚焦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获得感这一核心指标,继续沿用单纯考察“教”的测评模式,其很难达到思政课质量大提升的目标。

(二)主要考察“学”(学生所获)的“以学评教”模式

与“以教评教”的测评模式相对应,我们可以将主要通过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判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模式简称为“以学评教”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学生所获”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以学评教”的测评模式关注的中心是“学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往往不够重视的一方面,就是要想把这门课程真正讲好,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把课程讲到大学生的心里去,使学习这门课成为内在的强烈需求,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准确揭示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重点关注学生成为这类评估模式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第二,评价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相对客观的测试或测量。获取全面、真实的评价信息是确保评价结论客观、科学的关键。在“以教评教”实践中,评价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难免导致评价信息的失真和评价结论的失当。“以学评教”的测评模式则与此不同,其评价信息主要依靠现代考试学、测量学的原理与方法,编制科学、合理的测量工具获取,比较客观、真实。这是“以学评教”模式的一个特点,也是与“以教评教”模式相比的一个优点。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四模块”测评模式及其应用

“以学评教”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把学生学到了什么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那么,究竟怎样来“以学评教”呢?一方面要看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包括:相关知识、能力目标达成的状态变化;另一方面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进一步讲,就是看学生的“获得感”、大学生对思政课建设的参与度。由此,我们提出“以学评教”的测评模式应包括以下四大模块:大学生基本状态的模块;大学生知识、能力的模块;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模块;影响大学生“所获”的教育教学因素分析模块。

下面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为例具体阐述“以学评教”测评模式的四模块架构:

第Ⅰ模块:基本状态的模块

主要目的:采集对象基本状态信息,以便于根据监测目的分析《纲要》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所在学校、专业、年级、性别、政治面貌、教育教学过程、宗教信仰、修读时间长短、生源所在地等的相关性。

基本形式:提供备选答案由对象选择。

测量内容:依据确定测量变量、选择测量尺度,如性别、所在学校(名称)、所学专业、就读年级、修读《纲要》年级、教育教学过程……。

第Ⅱ模块:《纲要》知识、能力的模块

主要目的:知识测试,主要是测试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重大历史事件及主要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把握,测试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能力测试,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历史问题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对历史道路、历史规律的理解能力,对历史现象、历史经验的分析能力,基本形式:标准化测试项目。即运用考试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根据各章知识监测点,编制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试卷(前期编制具有同等信度的A、B、C卷,每次测试A、B、C三套试卷隨机呈现一套,后期逐步建立题库)。并提交其依据和每套试卷命题的“双向细目表”,提交试测后的“考试质量分析表”;提交三套试卷同等信度的证据;根据试测情况提供试题相关技术质量的指标或参数,如难度、区分度、猜测概率、选择题干扰项效率等。

测试内容:全面覆盖马工程统编《纲要》教材及大纲内容,依据教学大纲、监测体系总体目标和各章知识监测点等,把握核心目标,确定测试项目(内容)。

第Ⅲ模块:《纲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块

主要目的:主要测试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认可度。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革命精神的价值取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情况等的情况,通过对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等不同年级进行监测,了解和掌握《纲要》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的动态变化。

基本形式:测量量表。即运用测量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研制测量学生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量表,该量表依据教材内容确定8个纬度、60个项目编制而成。其中34个正向项目,26个反向项目,由受试者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在五点等级上进行自我评定,分数越高表示对《纲要》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认同程度越高。

测量内容:充分体现有关文件精神和《纲要》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第Ⅳ模块:教育教学因素分析模块

主要目的:通过可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要素的调查分析,对《纲要》课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采取访谈、座谈、档案分析等多种形式,对象要扩展到教师、家长、用人单位等相关个体与单位)

基本形式:调查问卷。即运用调查统计学原理与技术,围绕影响学生质量的因素,特别是《纲要》课教育教学这个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该问卷由45个问题组成,由受试者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在五点等级上进行判断评价,由此对学生进行归因调查与分析。

调查内容:充分体现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纲要》课程监测目的要求。

根据上述四大模块与思路,开发网上测试系统,通过科学抽样抽取一定容量的学生样本上网测试,获取相关数据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即可对《纲要》课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一定条件下多次、反复运行上述的式,即是对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监测。

定期开展这种测评,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教学内容是否进了课堂、进了教材的判断标准好制订,但是否进了大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如何,不容易判断。这个“以学评教”的四模块架构测评体系,客观,可操作,定性定量,比以往普遍采用的单一的定性描述方法具体得多,也科学得多,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有助于找准症结,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二是定期开展质量监测,有助于促进学校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标,与中央关于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政策举措和重大部署对标,深化教学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骆郁廷.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J].教学与研究,2007(4).

[3]《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M].商务印书馆,2002.

[4]沃纳丁·赛弗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Anti—MOOC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SWOT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