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
摘要:由于小学生阅历有限,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难以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从而影响到今后的发展。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理论的背景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开始布置出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分工,借助团队的力量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自我与团队的评价下克服存在的不足,以促进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低年级 道德与法治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结构化特点的学习措施,现已成为各学科广泛应用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可见,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未掌握正确的方法,或是教师布置的合作学习方案不够合理,导致分工不明确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身心特点作为切入点,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合作学习方案,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一、布置合作任务,提升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合一”的思想,即教师在教学中应秉承“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与感受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获得学习体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布置任务是学生进行学习与讨论的一种举措。考虑到低年级学生阅历有限,再加上学习能力欠缺,对教师布置的高难度任务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既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保证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后能够获得大量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合作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中,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校园生活经验,对学校中各种号令与规则的要求与含义进行学习与了解,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在号令响起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在讲解到“寻找校园号令”这一章节的教材内容时,教师应在课前制作出班级课程表,其中包括每天的课程、本学期的活动与上下课铃声等内容。上课后,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班级课程表,然后要求每位学生详细观看后寻找其中隐藏的号令以及要求。由于学生长时间在校园里学习,对班级课程表都不陌生,但是教师制作的课程表中加入了新的内容,再加上部分学生未深入思考过其中隐藏的号令,待教师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合作任务中,在教师的指导与课程表的提示下发现校园不同时间里号令的区别。经过观察与研究,有小组发现周一早上要举行升旗仪式,所以周一早上的出操音乐会比较特别,提醒师生做好升旗的准备;周五下午放学意味着美好的周末即将来临,在放学时会播放愉悦、轻快的轻音乐,缓解一个星期的学习压力;在校运会的那天学校会播放《运动员进行曲》、《超越梦想》等歌曲,为操场上的小运动员加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合理布置学习任务,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合作学习过程中,而且帮助学生掌握了校园的各类号令,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校园生活。
二、明确角色分工,培养合作意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认为“生活与工作若都能自动,教育将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的自动并非是自发行为,而是自觉行动,凡事只有积极、自觉行动才能够抓住机会,实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布置合作任务后,大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合作意识,会在分工阶段发生争执,不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或是学生未结合任务目的与教材内容等进行分工,导致角色分工不明。学生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任务与责任,就会出现不按规则与要求开展合作学习的现象,最終降低合作学习效率,影响到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因此,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任务的要求与内容,并协助学生进行团队角色分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进而强化个体责任,形成合作意识。
例如,在《我们小点声》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噪音对生活与工作造成的影响,在学生了解后,要求通过四人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以往合作讨论时教室内吵闹的现象进行改善。四人合作学习主要包括组织人员、记录人员、提示人员与汇报人员。为了明确角色分工,教师为学生讲解四个角色的任务:组织人员在教师布置任务后,根据任务的要求组织各成员展开讨论,并适时调整发言的方向与顺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记录人员做好相应的记录,并注重进行分类与总结;提示人员引导小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适当提醒组员控制讨论的声音;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汇报人员负责结合记录人员做的记录,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其他组员可进行相应的补充。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随时在教室里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观察记录人员在记录时是否重点标记出有效的改进方法,以便汇报人员进行总结,观察提示人员在分贝仪上的数据超过40时是否会提醒组员降低讨论的声音。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辅助学生明确合作角色分工,能够为各小组下一步的讨论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而学生在合作学习与教师的指导下,既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又承担了具体的任务,加之组员的互帮互助,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为今后借助团队的力量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开展合作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对学生提出“每天四问”,即每天询问自己身体、工作、学问与道德是否有进步,如有进步,进步多少。同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学生要力求长进才能促进身心良好稳定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通常会将各个小组的整体学习情况作为关注焦点,注重掌握小组的整体讨论方向与思路,对组内各个学生的表现则难以做到全面兼顾与充分了解,这种情况下易使评价内容不够客观与公正,无法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已经与其他组员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与研究,对组内的成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若是在合作学习结束后,由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表现进行合作评价,可保证评价内容更具说服力,也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另一面,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发展指导。
例如,在《新年的礼物》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在校生活情况,感恩他人提供的帮助并享受成长的快乐,同时满怀憧憬等待着新学期的到来。为了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设计出“学期评价单”,其中包括以下内容:写下你这个学期学会的新本领,并说一说你最拿手的本领是什么;和小组里的小伙伴交流自己本学期学会的新本领,评价小伙伴在本学期的表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伙伴为你提供了哪些帮助,你会怎么感谢与夸奖他;在新学期你想学会什么本领,或是你希望老师可以为你提供哪方面的指导。通过评价单对自己、对他人进行评价,并为同伴提供的帮助予以感谢,这可让评价方式不再抽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明白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团队的欣赏与鼓励。此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后开展合作评价,学生能从中获得评价他人的机会,并且对自己的独立表现予以更为高度的关注。基于整体角度上对自我与他人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明确并且帮助学生改进其中的不足,促进今后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有利于加强团队与个体之间的关联,实现共同进步的成长。
总而言之,小学生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团队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可注重通过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与综合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习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娟萍.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合作学习的有效设计[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Z2):17-20.
[2]满小静.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9(19):75-75.
[3]冯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2019(02):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