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2018-09-10 20:58李榄
高教学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

李榄

摘 要: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根据该理论对于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预期大部分一致,说明运用该理论于原理课教学策略的设计优化中将行之有效。相关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不同知识背景或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在教学策略的接受上存在差异,这也提示教学者在教学策略方面也要注意因人施教。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教学设计优化;问卷调查;因人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3-0051-0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effects of Marxism principles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Based on the theory, the optimization to the teaching strategy design had been made and follow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optimization among students. The result is essentially in agreement with expectation. It means that applying this theory to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rinciple course will be effective. It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knowledge background or major had different acceptance for the teaching strategy. A hint from the difference highligh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promote differential teaching strategy for different students.

Keywords: Cognitive load theory; teaching design optimiz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n educatio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因为理论性强与抽象高度让学生感到难度大和枯燥。本文发现将认知负荷理论运用于原理课教学策略与设计的优化中,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

一、认知负荷理论为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斯威勒研究发现:人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各种信息需要拥有或加载认知资源,这种被加载的认知资源就是认知负荷,但是认知负荷的总量毕竟有限。认知负荷理论针对的是学习者如何更高效地调控认知负荷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难易度和不同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的状况。斯威勒认为,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人们应当研究减少不利于学习的认知负荷,同时增加有利于学习的认知负荷,这样学习者原本有限的认知资源才可能得到更加有效地调控。学者们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种: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改善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能解决外在认知负荷过重问题。影响内在认知负荷总量的因素有学习者的先备知识是否充分、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和学习内容是否复杂,但如果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得当,内在认知负荷也可被减少。学习者的学习努力程度会影响到关联认知负荷。如果教学者能够促使学习者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并将剩余的认知资源运用于学习过程,同时降低内外在认知负荷到适当程度,并增加关联认知负荷,学习内容的记忆与迁移水平能得到提升,也能改善学习效果。对于难度和抽象程度更高的材料,运用先行组织者来降低认知负荷的效果较好,教师解释和学生自我解释能提高关联认知负荷促进学习内容迁移的发生[1]。

该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样可以被利用于原理课的教学策略和设计中,基于此,我们以该理论为主要依据,设计了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相关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反馈和认知负荷理论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调查分析

为验证认知负荷理论对于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的作用,同时尝试优化该课程的教学策略与设计,笔者设计问卷进行了课堂调查。本调查问卷包括三个方面:即降低外在认知负荷、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和增加关联认知负荷的相关选项。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份数为278份,回收率93%。调查样本构成:高中阶段为文科和理科背景的学生分别占40.2%和59.7%,对这些调查数据我们主要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同时,通过访谈收集了文科和理科不同知识背景以及不同的专业背景的本科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设计的不同看法。

(一)关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优化教学设计或呈现方式可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同时,Mayer等人(2002)提出教学设计应遵循五大原则:多样化的呈现原则;接近原則;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2]。结合原理课的教学实践,本文假设1:原理课教学设计做如下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课堂实效:

1. 概述要点,依次呈现。根据多样化的呈现原则,对于原理性内容的呈现采取概括呈现叙述文本,而非全文呈现;或者要点内容依次出现,而不是同时出现。

2. 避免冗余效应。即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避免呈现重复和不必要的信息,如多余的文字叙述或趣味性或装饰性图片或动画。

3. 包含关联内容。逻辑联系强的学习内容的呈现,最好是保留前后有内在联系的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少和学习负担的增加。

4. 利用图表效应。把复杂的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具体而清晰的内在联系,并减少搜索相关信息,还能消除不必要的信息以集中注意于对理解有意义的部分。

根据假设1,我们设计了问卷选项(如图1)。

通过调查发现,以能给人印象深刻为评判依据,选A的文理科生分别占12.5%和16.9%,选B的分别占87.5%和83.1%,结果表明,B选项用表明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图示结合文本代替纯文本,充分利用图表效应,突出重点内容。同时摒弃了装饰性图案,避免了一部分冗余效应,减轻外在认知负荷。调查验证了假设1对于原理课教学优化是有效的策略。

(二)关于减少内在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学习内容难度大会带来内在认知负荷,学生的先备知识和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内在认知负荷,而后者可以由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减少。据此,本文假设2:教学设计做如下优化,可以减少内在认知负荷,提高课堂实效:

1. 化整为零,分层讲解。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点或知识单元,或以分段或分屏呈现或分层次讲解,而后总结,能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内在认知负荷。

2. 提供“先行组织者”给学生。即先阐述有关原理和概念的基础知识,为掌握新知识搭建好相应的认知框架,减少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促进对原理性知识的掌握。

3. 利用通道效应。在教学设计中利用文本辅以解释性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根据假设2,我们设计了如下调查问题:

第一,“学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这一概念,你会选择哪种讲解方式?”

A. 详细分解成几个层次来讲解:实践是(1)人类特有的活动(2)人类能动的活动(3)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4)客观物质活动。

B. 不分详细层次,综合讲解。

结果有92.9%的文科生和89.7%的理科生选择A,调查表明对于难度较高的学习材料如概念或原理,分几个层次讲解,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内在负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第二,关于“物质”概念的学习,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容易掌握?

A. 直接讲解 “物质”概念,中间穿插举例说明。

B. 先展示实物图片,再解释物质虽然形式具有多样性,但都有客观实在性,而后概括出物质的哲学定义。

结果有94.6%的文科生和92.8%的理科生选择B,因为B选项中教师解释并呈现“各种实物和场的图片”,它们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远远不如“物质”概念本身,作为下位概念扮演着先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调查表明对于物质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先行组织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少内在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关于增加关联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关联认知负荷是由学习过程中图式的构建与自动化而引发的,它促进与激励个体把认知资源分配到学习活动上去[3]。据此,本文假设3:教学设计做如下优化,能显著提高关联认知负荷,提高课堂实效:

1. 及时归纳总结。元认知负荷是关联认知负荷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策略性知识,把握教学重点,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增加元认知负荷,相应地增加关联认知负荷,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

2. 提供教学解释。教学解释是教学内容精髓的概括和加工性阐述,已经被教师整合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图式中,就为学生在自我解释和知识重构上节省了认知资源。

3. 坚持问题反馈型自我解释。这里,问题反馈型自我解释是指在授课时或之后,留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未理解的知识尝试进行分析和解释,实质上相当于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能够激励学生及时地发现及弥补自身的知识结构当中的缺陷。

4. 提高学习兴趣设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否强烈直接影响关联认知负荷薄弱的学习动机以及淡薄的兴趣会阻碍学生利用剩余的认知资源于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更多有意識的认知加工,提高关联认知负荷。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提高学习兴趣的设计,如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故事、案例等,就可以适度增加学生的关联认知负荷,有助于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学活动之前的当务之急。

根据假设3,我们设计了如下调查问题:

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你认为以下哪种方式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A. 直接播放视频;

B. 播放视频+总结视频内容

C. 介绍视频相关背景,并提出与视频主题相关问题+播放视频

D. 介绍视频相关背景,并提出与视频主题相关问题+播放视频+总结视频内容

结果有87.5%的文科生和75.3%的理科生选择选项D;其次是选项B,选选项B的文科生占6.3%,理科生占10.8%。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选项B和选项D都有“总结内容”,这说明学生对于归纳总结有益于提高学习效果的认可。选项D中的设计能给学生增加教学内容的先备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观看视频后进行的总结,提高元认知负荷,因此选项D成为首选。

第二,你认为以下哪种方式有助于理解原理和概念?

A. 教材内容纯文字

B. 教材内容纯文字+教师讲解;

C. 仅主要知识点用文字+说明性图片、图表或视频;

D. 仅主要知识点用文字+说明性图片、图表或视频+教师讲解

结果有93.8%的文科生和88.6%的理科生选择选项D,其次是选项B,这两项都有教学解释,说明学生对原理教学解释的要求较高,由于原理相对难度与抽象程度高,所需认知加工资源更多,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帮助学生对各种不同知识点进行建构、比较或归纳等等,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增加关联认知负荷,学生的认知加工更加顺畅,有利于掌握知识。

第三,你认为以下哪些教学安排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可多选)

A. 学习一单元内容后进行内容归纳;

B. 学习结束后找出未理解的知识点,分析原因;

C. 奖励学习表现好的同学;

D. 学习结束后进行提问或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选项A主要是总结归纳,选项B着重于问题反馈型自解释,选项C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强化学习动机,选项D着重于问题反馈型自我解释。结果文科生和理科生中分别有75.7%和62.7%的人选A,57.7%和47%的人选B,44.1%和42.2%的人选D,约有20%左右的学生选C。调查表明假设3的优化设计,能显著提高关联认知负荷,提高课堂实效。

第四,你希望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教师多讲哪些方面的事例?(可多选)

A.历史故事、寓言、俗语 B.名人名言

C.名人或明星轶事 D.社会热点或新闻

E.大学生相关事例

调查显示:文科生和理科生选择D的分别占86.6%和84.2%,选择E的分别占62.5%和57%,选择A的分别占56.3%和51.5%。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们对于社会热点和新闻最感兴趣,与大学生的相关事例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这个结果说明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而应该不断地进行信息的更新,与时俱进,多关注社会热点,为学生们提供最新的有启发意义的资讯,同时还要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让他们产生更多的代入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上述四项问题调查,证明假设3对于原理课教学优化是有效的策略。

三、反思与总结

调查数据的分析过程表明:学生对调查的反馈和事先预估大体相符,但也发现个别结果存在偏差,例如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外在认知负荷,过度去除冗余效应,教學效果未必更佳。例如如下调查问卷选项(如图2):

下面两张PPT中,你对哪一张的知识点印象更深?

令我们意外的是:有高达48.8%的理科生和36.6%的文科生选择了A。据反馈,A有花卉装饰性图案,反而更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因为其高中老师往往是纯文本呈现教学内容,非常单调枯燥。所以A中的装饰性冗余,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并不是真正的冗余。如果只是一味强调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同样也会减少学生的兴趣点,这样就会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大打折扣。所以说,适当的冗余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种“冗余”就不是真正的冗余。调查还发现,不同的专业或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存在不同偏好与特点。比如文科生往往对于我们设计的教学策略有更高的认同性,同时,对于学习策略有更高的管理自觉性。这些结果也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同时,本调查还给我们以下启示,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第一,原理课教学应当遵循教育心理学的普遍规律,一些教学当中的不良现象都可以从认知负荷理论当中到相应的良方。教学既不应该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生硬地照搬,如利用多样化的呈现原则与通道原则则可改进;教学也不应该是“满堂放”或“故事汇”,却忽视了必要的教学解释和画龙点睛的知识点提炼或总结,以及避免冗余效应。作为老师应当加强教学方法与策略艺术的相关研究。

第二,一部分学生其实很喜欢哲学部分,为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中更受欢迎,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原理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践相结合,同当前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才能让抽象的理论在学生的心中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在教学策略方面,对于教学对象应注意因人施教,对于教学内容也应注意因材施教,对于难度较高的内容,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分段讲解的方式,但对于难度低的内容,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倦怠。

参考文献:

[1]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Mayer R.E.&Mereno R.(2002)Aids to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learning.Learning and Instruction,vo1.12(1):107-119.

[3]林琳.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虚拟仿真培训系统设计[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

[4]石雪梅.高校思政课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7(22):180-182.

[5]李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6(20):160-161.

[6]贾恒欣.理工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86-88.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
学生对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调查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日语本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性问卷调查分析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