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夺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成都太极文化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依托互联网平台打破太极拳产业的发展瓶颈,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互联网平台发展入手,实现互联网+太极蓉城产业化发展,冲破产业发展阻碍,同时利用产业发展新渠道,建立太极蓉城文化品牌手段推广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太极蓉城产业化;发展策略
一、现行“太极蓉城”产业化发展的阻碍
“太极蓉城”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就是太极文化的产业发展。太极文化产业是以太极拳为基础,向社会公众提供太极拳服务产品、太极拳相关文化产品以及太极文化产品、服务等产业化经济活动的总和。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推广的效果,推广难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产业需要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关注度,关注度也就代表人的数量。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一个产业,如何提高人们的兴趣和热情,也就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最棘手的问题。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文化的迫切需求与多元化的运动形式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太极拳内容丰富,技术动作具有柔和、缓慢、轻灵的特点,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的参与,但是在“太极蓉城”产业发展中面临着推广的效率低、花费高、效果差、受众范围小的窘境。所以冲破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效率低、花费高、效果差、受众范围小的阻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二、加快发展互联网+“太极蓉城”产业的策略
(一)开拓创新性文化产业链,建设文化品牌
生活当中,而且人们也逐渐的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目前,文化产业链也逐渐的摆脱传统模式,依托互联网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复杂搜索;利用互联网进行迅速的传播,达到扩大宣传的效果;利用互联网可以扩大消费者人群;利用互联网可以跨界、跨时空的全方位的文化营销。文化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发展。
品牌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可以说文化产业的竞争,核心就是文化品牌的竞争。太极拳文化品牌要与时俱进,借鉴其他产业好的发展模式,取其之精华,与科技结合,打造出一个,现代的、科技的、新颖的和不失传统的太极拳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成功离不开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从品牌的定位、宣传、实施、互动等环节依托成都休闲、深厚的文化底蕴,创建“太极蓉城”品牌,积极开展太极蓉城系列活动,打造全新的具有创新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太极拳产业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一个创新的想法和思路是产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驱动因素,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和催化剂。目前我国产、学、研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这也就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太极拳产业不光是经济领域的一大产业,同时是体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门类,人才的培养就成为现在最现实的问题。学校做为教育基地,是人才引进和输出的主要基地,政府应该与学校联合,达成一项长效的合作机制。专业高校拥有产业学专业以及武术专业不但可以提供产业型人才,可以提供专业的武术指导人才。政府还可以大力扶持相关人才的培养,给予学校支持,在课程的设置和师资力量上给予支持。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太极蓉城”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成都太极文化品牌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太极拳产业的政策服务体系
落实相关政策、健全太极拳服务体系,是发展太极拳产业的必要前提。以“健康中国”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为契机,以健康成都战略为导向,制定相关的太极拳产业发展政策。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大平台上,个人信息的保护是首要责任,依托大数据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就是在维护整个太极拳产业的信用效度。消费者放心了,才会更倾向于加入到互联网当中来。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员的数量的和消费情况,人员偏少也就直接导致消费数额的下降,那么产业就得不到很好的长期的良性发展。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政府牵头,商家实施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太极拳产业的政策服务体系。实现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建立鼓励性的措施,提高关注度
关注度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关注者,一个是受关注者。如何让受关注者提高关注者的兴趣,提高关注度,这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太极拳的学习无论是网络上的学习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式的学习,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學习到太极拳运动。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授课的方式不同,如何才能达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效果甚至超越传统的效果,让更多的人关注太极拳运动,就应该建立一些鼓励性的措施。就如同计算机考试一样,通过网上的学习,合格后会颁发一些证书,以此鼓励。太极拳运动同样可以效仿其模式,对太极拳分成不同等级,对学习以后进行一个考核,分级颁发奖状。主要是对运动者的一个精神上的鼓励,在加以物质鼓励,满足消费者的一个心理需求,使太极拳运动不断地走入正规化道路,提高太极拳运动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焦作市太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3 年[N].焦作日报,2008-09-28(6).
[2]王淑娟.“互联网+”趋势下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产业化模式的创新[J].艺术探索,2015(12).
[3]褚兴平.老龄化背景下“互联网 +”太极拳养生发展新模式探究[J].运动,2016 (06):140.
[4]孙庚.太极拳互联网推广模式策略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