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媛
摘要: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网络发达,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更多的活动是在手机、网络上实现,体育活动逐渐减少,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单单凭借大学课堂体育课的运动量,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内的体育活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长效机制
自我国党中央在2007年5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起,“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11年来,“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国社会中呈现一种良好的开展状态,有效推动我国各大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然而,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现象,例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以及课外体育教学活动中缺乏本校体育运动特色,体育运动形式千篇一律。为此,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长效机制进行分析与探讨,将“阳光体育运行”理念深入到高职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各个发展环境。
一、课外体育俱乐部及长效机制的概念界定
课外体育俱乐部:这种开放、自由、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固定的授课教师、固定的授课时间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理解长效机制,要从“长效”、“机制”两个关键词上来把握。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机制与制度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表现。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研究
在“素质教育”制度的引导下,不少高职院校都表现出对体育教学工作以及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视,但是依然有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一味的围绕各自专业课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学生受学业负担、就业负担的压迫,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将大多数课余时间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上,严重降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缺乏体育锻炼习惯,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相关调查显示,48%的学生将课余时间运用在工作上,42%的学生将课余时间运用在学习上,8%的学生将课余时间运用在休闲娱乐上,仅有2%的学生将课余时间運用在体育运动上。
三、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与制度
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下,高职院校为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能够顺利开展,特制定与之有关的教学评价制度与监督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高职院校针对“阳光体育运动”所制定的教学评价制度与监督管理体系缺乏针对性、目的性与科学性。例如,依然运用总结性评价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定位,忽视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各种评优评先活动均以学生成绩为主,降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对体育测试工作缺乏监督,存在修改体育测试评价的现象等,导致高职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难以顺利开展。
(二)学生
学生对高职院校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长效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受学生品德、体制与运动技能的影响。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不断提升,使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的状态下,严重降低学生的身体素质。从我国高职学院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没有正确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在运动中频繁重选受伤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高职学院的学生主要以90以后为主,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所选择毕业项目时避重就轻。因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一种资源参加的活动,在没有教师指导、压迫下,学生通常不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任何活动。相关调查显示,43%的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40%的学生运动能力差且不爱运动、17%的学生对体育运用具有恐惧心理。
其二,受运用伙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其思想意识与行为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均受周围同伴的影响。相关调查显示,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集体性运动形式备受高职学院学生的欢迎,占总学生人数的95%以上,跑步、跳远、俯卧撑等单人运动项目不受学生的欢迎,且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集体性运动形式是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主要运动形式。
(三)教师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待遇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推广,极大程度上增加高职学院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将工作重心全部放到体育课堂教学上,忽视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导致课外体育俱乐部所开展的体育活动缺乏管理。除此之外,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指导和经费支持是导致大学城体育课外俱乐部正常化运行困难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成员的增多和活动内容的丰富,经费不足的问题日益暴露。
四、结论建议
加强对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目标、价值的宣传教育,规范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各项管理,分析俱乐部发展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是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此,高校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长效机制,首先应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入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体育运动内容,不断对体育课外活动项目设置进行完善与整合,例如健美操、游泳、瑜伽等,实现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有计划的设置一些列具有职业性的运动项目,例如运送机械零件比赛、端盘子比赛、滚轮胎比赛等,将岗位需求同体育运动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其次,高职学院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做好体育工作的宣传工作,将校运动会打造成体育文化盛宴,根据本学院特点构建多种体育运动部门,突出高职学院体育运动俱乐部创办特色,将体育文化深入贯彻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其三,建立科学的体育运动教学评价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实事求是开展体制测评工作,确保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并及时对体制测试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通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参考文献:
[1]汪英.高校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7(10):59-61.
[2]刘海燕,于秀,孙夕鹭.公共服务视角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以辽宁省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2):79-82.
[3]李冬梅.本科院校设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建议——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为例[J].学园,2013(30):49-49.
[4]庄静.浅谈发展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理论依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06):152-152.
[5]兰健.河北理工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创建构想与设计[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04):150-152.
[6]刘年伟,姚蕾,白成良,吴中军.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无边界组织模式探析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2):131-136.
[7]朱静静.体育俱乐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运动,2016(03):71-72.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