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小儿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小儿患者资料100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研究组接受中医治未病理论,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教育效果,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 研究组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更为牢固,对于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比较高,和对照组患儿家属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小儿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效果理想,能够显著提升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小儿护理健康教育;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4-125-02
健康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同样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志,治未病理论引领人类健康发展的基本方向,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预防疾病的出现和治疗疾病比较更加关键,各个国家医疗保健策略以及慢慢从治病为主转化为预防为主,医学界从对疾病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健康的关注[1]。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现代医学健康、疾病状态以及亚健康等内容,贯穿于疾病诊断、治疗和养生防病中,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病后防复三方面,重点为防,和健康管理工作中提出的预防为主以及防患未然相同。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小儿患者资料100例,根据患儿就诊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研究组接受中医治未病理论,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家属教育效果,现做如下匯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小儿患者资料100例(2016.1-2017.1),100例患儿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7岁,平均3.4±0.6岁,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研究组接受中医治未病理论,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研究组接受中医治未病理论:利用望闻问切四诊,综合中医体质分型分析表对患儿体质进行判断,制定调节方案,包括心理调节、食疗药膳以及健康教育等,保持良好的护患沟通,缓解不良精神刺激,提高对情志调节的重视程度;指导患儿需要顺应季节以及环境的改善吃穿作息,饮食以及生活方式需要和自然同步;保持适度的运动,确保真气和顺、增强体质以及血脉流通,提高手部卫生,避免受到疾病侵犯[2]。
1.3 评价标准 通过自制设计问卷,由专业医护人员对家长进行提问填表,对于结果进行回收与统计,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疾病知识包括患儿自身所患疾病知识、疾病禁忌、用药方法、饮食、自我护理以及预防等,得分越高代表了解程度越好。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人员技术、服务主动性以及服务态度等,得分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15.0统计软件实施计算,其中所得P值决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更为牢固,对于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比较高,和对照组患儿家属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值见表1。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中,治未病属于非常中医的特色学说,属于医学界讨论热点话题,内经中记载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可见治未病的基本思想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指的是在没有出现疾病之前开展干预,作为防治结合的疾病防控体系,和现代医学所提出的合理饮食、生活规律、适当运动以及心理平衡一致,在国际中被称之为最超前预防医学。应用治未病理论期间,需要提高健康教育,提高未病先防意识,促进人们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将以往怕就医、被动就医转化为主动就医并且积极预防,从而提升人们整体健康水平[3]。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小儿患者资料100例,根据患儿就诊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研究组接受中医治未病理论,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教育效果,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家属对于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更为牢固,对于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比较高,和对照组患儿家属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治未病情志调节需要遵照恐伤肾、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以及忧伤肺的理论原则,表明异常情志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需要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降低心理问题的出现,饮食方面需要保证暖、淡、少、软与缓,起居方面需要做到顺应气候变化,确保人体阴阳平衡,发挥健康的目的[4]。
治未病理论使患者对于疾病的发病原因、变化以及防治存在一定的了解,和单纯宣传教育比较效果更好,在疾病的出现与发展中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将不良行为改变,消除不安全因素,针对已经出现的疾病,利用自我管理与监控,能够有效控制疾病发展,避免恶化,对于疾病逆转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 郑建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措施与意义[C]. 第三届泛中医论坛· 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 2007: 2.
[2]杨瑞文, 林俊香.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健康保健工作中的启发 [C]. 浙江省医学会, 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二届学术 年会论文集, 2009: 5.
[3]莫轶晖, 许友慧, 陈明达.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健康管理 模式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4): 155-157.
[4] 王晓迪, 郭清.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 健康研 究, 2012, 32(4): 281-284.
[5]蔡英剑, 张晓艳.预防亚健康 走好“治未病”三步棋[J].中医药 管理杂志, 2013, 21(4): 333-337.
作者简介:温源,(1984.08-),女,本科,广西柳州,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护师,儿童保健、儿童中医体质调养,柳州市城中区映山街50号,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54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