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绪珍 刘向东 郭迎锋
摘要:在世界经济开始回暖但尚存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经济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双边经贸合作也存在一些障碍,但经济关系对彼此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应积极寻求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中欧经贸合作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但必须有制度性安排予以支撑和保障。近两年,中欧经贸摩擦和分歧有所增多,双方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乃至误解,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中欧工商界应建立高效对话平台,促成服务双边经贸发展的规则,提升相互开放水平。当前全球面临着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的危险和倾向,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贸易规则、重塑全球化方面具有重大责任,双方应积极加强合作,寻求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关键词:中欧合作中欧经贸双边投资协定
作者简介:
杨绪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郭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2017年9月22—23日,首轮中欧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围绕中欧经贸、投资、金融、创新发展、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合作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沟通,取得了一系列共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召开中欧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恰逢其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经中心)和欧洲企业协会(以下简称欧企协)认为,在世界经济开始回暖但尚存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经济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双边经贸合作也存在一些障碍,但经济关系对彼此重要性日益增强,应积极寻求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国经中心、布鲁盖尔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四家智库在京联合发布的《中国—欧盟经济关系2025:共建未来》(以下简称联合研究报告)认为,中欧经贸合作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但必须有制度性安排予以支撑和保障。国经中心理事长曾培炎认为,近两年,中欧经贸摩擦和分歧有所增多,双方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乃至误解,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和交流。欧企协首席执行官马库斯·布莱耶认为,中欧工商界应建立高效对话平台,促成服务双边经贸发展的规则,提升相互开放水平,目前已迈出了这一步。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认为,当前全球面临着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的危险和倾向,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贸易规则、重塑全球化方面具有重大责任,双方应积极加强合作,寻求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二、在双边投资协定的基础上开展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持续夯实和扩展中欧经贸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国经中心和欧企协认为,应继续夯实中欧现有经贸合作基础,进一步增强互信,稳步扩大经贸合作的领域。曾培炎指出,中国与欧盟经贸合作基础雄厚。近十年以来,欧盟始终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双方在市场开放、金融与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等领域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他建议:进一步增强双边战略互信,从战略高度看待双方互信合作的意义;尽快达成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制度性安排,加快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持续深化产业和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健康医疗和节能环保等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中欧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为此提供了良好合作平台。布莱耶认为,中欧经济合作不可或缺,双方每天贸易额有15亿美元,但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在中国对欧洲投资显著增长的情况下,相互投资的对等性问题需要解决;二是中欧双方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继续支持并捍卫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和机制;三是在开展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投资协议方面需要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对中欧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目前欧洲企业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可以对这种可能性展开讨论。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谈到,中欧双方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之前,应先夯实双边投资协定的基础,联合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中欧经贸合作实施路线图。
三、无论在各自内部还是外部市场,对中国和欧盟都是机遇与
挑战并存,双方的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提出,中欧关系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经贸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发展,中国平稳健康持续向好的经济形势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经济面临着持续向好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和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两大问题。德维尔潘认为,当前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中欧双方都希望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创新模式。中欧双方增进互信至关重要,應共同寻找解决全球性问题之道,并付诸行动,形成积极态势。特里谢认为,欧洲和中国经济都有回暖迹象,但欧盟需要解决结构性改革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问题,在经济增长驱动力的结构性因素和解决债务问题方面,中国面临一定的挑战。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罗宾·尼布利特认为,目前欧洲经济发展形势向好,有很深的潜力可挖,但就业波动性、政治大选的民粹化、英国脱欧的负面影响等依然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戴相龙认为,中国与欧盟货币与金融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欧元作为世界第二大货币、人民币作为世界第三大支付结算储备货币,是未来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种货币。他提出,中欧货币金融合作应在四个领域发力:一是在中欧央行之间展开合作,为双方企业和居民使用人民币提供更好的支撑;二是在各国金融机构间应加强交流,中国证券业公司要形成规模,便于同欧洲大型证券公司展开合作与交流;三是中国要借鉴欧洲、尤其是德国住房金融体系的经验,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四是要扩大金融开放,开展相互投资。中芯集团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子学认为,在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基于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中欧一定要相互信任、坚持开放与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他强调,欧洲在接受来自中国投资并购方面要有独立判断能力,不应受第三方政治干扰。英国汇丰集团公共事务总裁谢拉德·考珀·科尔斯强调,中欧应肩并肩地在各自市场或第三方市场展开经贸与投资合作,而不是面对面地针锋相对。中国商飞董事长贺东风认为,双方经济合作中会遇到知识产权侵权等挑战,不只欧洲企业会因此受挫,中国企业也是如此。知识产权纠纷不应再是双方合作的主要问题和障碍。荷兰阿斯麦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沃尔夫冈·尼克尔认为,中欧合作的关键是人员的交流,包括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等活动加深彼此了解;双方需协调技术进出口的监管,简化安全审查或审批的冗长程序,中国地方政府要创新和简化监管和审查程序。
四、高度开放的投资环境是中国和欧盟进一步发展
的动力,中欧双边投资潜力巨大
欧盟驻华大使史伟认为,当前,欧盟与中国的经济都在好转,经济增长动能在持续增强。欧盟建议实施的投资审查机制和具有防卫性质的措施,是在WTO框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针对特定国家。欧盟商会发布报告显示,欧洲企业在华投资兴趣程度在下降,欧盟对华投资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市场开放达不到欧盟的开放程度,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政府采购和公平透明化市场机制方面需要改善。布莱耶表示,当前欧洲人民有要加强保护的意愿,但并不是保护主义。欧洲企业也不会刻意质疑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后的动力或意图,对华提出来的意见都是切实的顾虑。中欧双方应共同维护WTO规则,创建一些成功案例增进互信。张晓强指出,目前中国政府正努力创造并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中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是否成功的根本要素。贺东风认为,中国还不够开放的观点是欠妥当的。中国一直在扩大开放,这需要双方互信互动,开放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当市场开放时,只有勇敢进入市场占据先机的企业,才会捕捉到随之而来的发展机遇。中国旅游局前局长邵琪伟强调,中国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链有巨大可供开发的空间,例如旅游装备、高原反应药等,欧洲高科技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认为,中欧双方在各自投资领域应该政治互信。中国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均认为,无论是在深陷欧债危机的过去,还是具有稳定增长基础的未来,他们都对欧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表示会不断加大对欧投资,但希望欧盟能打消顾虑,进一步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德国拜耳公司首席财务官约翰内斯·迪奇希望中国市场能进一步开放,投资目录能经常更新,特别是新药审批速度进一步加快,产品许可审批、注册、监管都要进一步改进,同时准许外资企业开展种子销售,放宽数字技术、育种、制药等领域的股比限制,并保持宏观和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五、中欧应注意投资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认知差异,
将本土化管理作为对外投资成功的核心要素
英国劳斯莱斯中国总经理朱利安·麦科马克认为,目前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迅速,而欧洲对中国的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双向投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欧洲到中国的投资以新建项目为主,而中国到欧洲的投资以并购为主,这容易引起保护主义的关注,导致一些好的并购项目因缺少沟通而遭到误解和抵制。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祁斌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忽视本土化的投资行为很容易失败。中国企业在欧洲项目成功案例较多,与被并购企业在欧洲当地实行本土化策略有关。周子学介绍,中芯集团在意大利并购工厂之后,没有解雇一名当地的员工。吉利控股集团副总经理魏志玲介绍,吉利集团所收购沃尔沃后,在沃尔沃总部瑞典哥德堡只有一名中国员工,在比利时沃尔沃工厂没有一名中国员工。卢森堡货航董事会主席保罗·海明格介绍,该公司与中国郑州航空公司的股权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共赢,但由于中国合作方的国有企业背景,面临出国不方便的困难,导致他们在欧洲行使董事会权利受到限制。另外中国的飞行员不足与中国政府部门要求中国籍飞行员的矛盾较为突出。这些问题虽小,但需要及时解决。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认为,宝马集团沈阳工厂经营管理模式并非完全复制德国模式,而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尤其注重对每年新招募工人的岗前培训,让他们成为生产线高品质生产的基石。他建议,中国应改变生产线上蓝领地位低于办公室白领的偏见,因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迫切需要足够且全方位高素质人员作为基础保证,否则这些新领域难以取得长足发展。
六、在金融合作领域,中欧应正确处理对等与平等关系,
同时中国应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戴相龙认为,不必过分担心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问题,进一步扩大开放反而能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德意志银行(中国)公司董事长高峰认为,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仅占到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38%。中国金融机构实力已足够强大,不需过度担心“野蛮人”的进入。在中欧坚持开放和增强互信的基础上,应正确处理好开放的平等与对等关系,中欧金融市场发展存在阶段性差异,对等开放目前还做不到。首先,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在继续,金融牌照管理是分割的,而欧洲成熟的市场体制下金融牌照不存在分割情况。其次,中国资本市场还在持续完善,目前是以学习欧洲国家为主。他建议,中国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应保持政策连续性,保证正常贸易项下的资本正常流动。中欧国际交易所首席执行官陈晗认为,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银行系统、第二大证券市场和第三大债券市场,在市场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相应风险管理工具,通过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能够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支持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走出去。法国巴黎银行集团董事长乐明瀚认为,中国缺少资本市场风险对冲机制,无法有效地降低银行客户的资金成本。科尔斯认为,中欧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互信基础是市场透明度,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七、中欧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第三方市场有重大合作机会
戴相龙和科尔斯都认为,中欧应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除亚投行之外,應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混合式的融资服务,采取“开发性银行开路、商业银行跟进”的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张晓强认为,“一带一路”和容克计划要做好对接,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政策规划的协调和共同建设基础设施,进而增加物流,增加就业,在为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沿线人民的福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应引入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来推进,综合接入各种金融资源。舒印彪指出,到204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电装机容量需要增加30亿千瓦,相当于当前3个美国的装机容量。国家电网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领先世界的技术能力,在与西门子、ABB等欧洲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促进欧洲的发电技术进步。法国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总裁陈菊明高度赞赏“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和意义,认为“一带一路”所需要的航空枢纽等基础设施为空客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中兴通讯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郭锦章认为,中国制造2025和欧洲工业4.0殊途同归,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这些战略对接提供更好的政策铺垫和支撑。与欧洲商业伙伴在通信科技领域的合作,能共同应对全球信息通信领域日新月异的挑战,实现技术互补。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由于互联互通环节存在不足,依然存在“贸易不畅通”的情况。立陶宛BOD集团董事长维德曼塔斯·耶努勒维西斯认为,目前中亚铁路货运环节不畅通,增加了时间成本。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勇强调,欧方应该消除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忧。麦科马克强调,非常希望能和中国的客户一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沟通开拓第三国市场。舒印彪和郭锦章也提出,中欧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海明格指出,他们与中国郑州航空公司的股权合作无论是在欧洲、中国还是第三方市场的美国,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共赢。科尔斯建议,中欧双方应建立“一带一路”投资多边合作,包含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外部合作伙伴,以确保在投资方面有统一的标准;建立第三方国家合作协调机制;引入亚投行和商业银行提供混合式的融资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八、推进中欧创新合作将为经济转型注入原动力,
加快把欧洲先进技术与中国高质量需求对接起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欧友协副会长陈大卫认为,就单一经济体而言,贸易、投资、消费都是发展的次生动力。次生动力往往是零和、泡沫、低效率的,甚至消费市场和产业投资都会变成竞争的稀缺资源,这种竞争导致了贸易保护的抬头。发展原动力是以满足人的消费需求为使命且能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新技术,它能全面提升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消费者剩余,激活消费欲望,点燃投资热情,持续地提升经济效率。基于此,中欧可发挥比较优势,在分子育种、土壤修复、生物农药、智能制造、智慧设计、全自动物流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发展的平台,为经济转型注入原动力。默克生物制药公司亚太区总裁安高博认为,投资创新不应忽视基础设施领域,包括水、空气以及安全的生产环境,中欧应推动这些领域的投资,使其更商业化地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更好理解这些方面的国际监管标准及其带来的真正收益。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认为,欧洲有很好的技术,可以将其更好地与中国市场对接。例如,可以把欧洲先进农业技术引入到中国,帮助中国建立起高效高品质的农业体系,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欧洲拥有非常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国在大力发展智能市场,双方在此领域也可以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建议欧洲企业消除顾虑,大胆放心地与中国企业携手合作;同时也建议欧洲应降低技术、标准等非贸易壁垒门槛,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支持中国企业在欧开展贸易投资。高纪凡认为,在清洁能源、新能源等绿色发展领域,欧洲是全球领先者,中国虽然是后来者,但正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推动力量,不论是新技术应用还是新产品研制,双方企业都有良好的合作商机,可通过合作创新进入相关市场。
九、深化中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合作,
推进中欧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和碳交易市场建设
陈峰认为,欧洲在环境保护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可运用到中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实践之中。在节能环保领域,当前中欧的商业联系还不够,合作潜力还很大。建议在适当时候通过某种形式,把欧洲环境治理及清洁生产技术,成批量地通过若干项目引入到中国。复星集团副总裁李海峰认为,欧洲有很多很好的环保企业,加快把欧洲创新型和环保型的品牌、技术、企业有效引进到中国来,积极嫁接到中国企业上来,帮助中国企业发展成为环保企业,发展出很多环保类项目。贺东风建议,在航空领域,中欧可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合作,包括建造绿色飞机,构建绿色回收产业链,强化全产业链节能减排环保要求,共同探讨新能源使用及节能减排项目推广等。奥地利米巴公司董事长皮特·米特鲍尔认为,推动低碳发展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发展电动汽车及零排放汽车,还要看汽车的动力从何而来,如果动力还是来自油气,那就很难真正降低碳排放或实现零排放;实现低碳发展需要找到一個整体解决方案,让电动汽车真正能够实现零排放,令空气更加清洁。诺维信全球区域发展副总裁暨亚太区总裁戴彤认为,中国和欧洲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具有广泛合作前景,尤其是发展生物能源产业能连接能源农业和环保各方面,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中欧双方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德维尔潘认为,中欧绝对不能低估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意义,这是中欧合作改变国际局势的一个领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之后,中欧在全球气候治理上肩负的共同责任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和欧洲排放了全球30%的温室气体,可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开展引领性合作。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何英杰建议,中欧可以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则,展现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导力,确保《巴黎协定》有效实施,鼓励并支持其他国家实现自主减排目标,特别是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纪凡指出,把建立碳减排交易市场视为重要的市场抓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他认为中欧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是个很好的愿景。但考虑到碳交易背后与企业成本密切关联,而且双方产业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双方立即磋商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不具备条件,应有一个相互学习适应的过程。
责任编辑:谷岳